在乡村享受一份田园诗意,在农事体验中增进亲子感情,在朴素乡愁中品味乡村文化……金秋时节,乡村“活”了,旅游“火”了。
近年来,我市各镇街因势利导,通过和美乡村建设,深入挖掘村落特色和文化底蕴,大力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一批高颜值、有特色的村庄让游客口口相传,成为全国游客们旅游攻略上的高频词。
“乡村游”为何受青睐?义乌乡村应该如何接住这“泼天富贵”,继续火下去?记者走进义乌乡村探访、寻找答案。
乡村游也能花样百出
今年的“十一”假期,“义乌好好逛”成为游客度假新趋势。“义乌好好逛来李祖溜溜”“义乌好好逛大陈好好嬉”“义乌好好逛乡趣游赤岸”“义乌好好逛逸趣满上溪”……除了漫步城市,大家选择参与全市各镇街组织的各类特色活动,随时从Citywalk切换至Countrywalk。
周末来到桥头考古遗址公园,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简单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生动有趣的探索体验。桥头考古遗址公园特别设置了“小小考古学家”体验区,孩子们使用考古工具,亲自挖掘模拟遗址中的“宝藏”,每位参与者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考古成果”,并进行初步分类与记录,感受成为考古学家的小小成就感。此外,公园还推出了文物修复工作坊、陶艺拉坯、漆扇制作、手工扎染等体验活动,沉浸式学习中华文化。
白天逛累了,晚上支起帐篷、打开折叠桌椅,再点上氛围灯……“露营+民宿”这一微度假旅游方式成为假期出游的新选择。从市区驱车一小时来到赤岸镇莱山村,远远就能望见村口露营基地里的一排排帐篷,公共露营区、亲子活动区、多功能接待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游客可从容休憩在青山绿水间。
热闹的景象,在我市各镇街处处可见。一村一艺秀、古村寻宝、国风游园会、汉服秀、艺术展、跳蚤市场等各项精彩纷呈的活动在缸窑村中展开,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参与,共同感受缸窑村独特的文化魅力。儿童趣味市集、“黑神话悟空”炫酷巡游、草坪音乐会、璀璨烟花秀……国庆假期期间,大陈镇游客量突破36.8万人次,其中马畈景区游客量达26.2万人次,北山景区、汽车公园、溪后村小螃蟹基地等也吸引众多市民慕名而来,赏美景、品美食,尽情释放“多巴胺”。
近年来,在文旅市场持续下沉的大背景下,县域游、乡村游迎来前所未有的澎湃活力。民宿、露营等业态充分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村集体和农户实现双增收,村容村貌也愈发靓丽,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一村一品掀起连锁反应
这个秋天,许多人的直观感受是——“乡村热闹起来了”!
随着游客的到来,乡村的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设施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升。这不仅能为乡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游客在乡村的每一次停留,都是对乡村文化的一次探寻和体验,这对于提升乡村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具有积极的意义。
上溪镇苦竹塘村通过斗牛赛事的集聚效应,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赤岸镇雅治街村推行古村落“微改造”,深挖“历史文化+”,形成差异化乡旅发展格局。义亭镇缸窑村秉持“从保护中发展”的理念,传承“窑、陶、酒、戏”主题文化,将现代农业与古村文化结合,推进乡村不断发展。陇头朱村建成家风博物馆、院士文化馆等,延续着村庄的文化根脉,让特色文化绽放得格外靓丽。佛堂镇倍磊村保存着上百座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在错落有致的曲径花窗、亭台楼阁间,不仅传颂着戚家军义乌兵保家卫国的佳话,还演绎着孝义“千人长桌宴”“百工坊”研学等文化赋能的新故事。
◉记者手记
要把“一时热”化为“一直热”
文旅“下沉”乡村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保持乡村旅游的原始性和纯粹性,防止过度商业化和文化同质化,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对于乡村发展来说,文旅市场的“下沉”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是必答题,又是附加题。
今年秋季乡村文旅的火爆,既是义乌乡村文旅发展的一次机遇,更是一场乡村文旅服务能力的考验。只有在基础设施、消费环境、景区接待能力等多方面细节中做足功课,才能赢得广大游客对乡村文旅的“满堂喝彩”。
在此背景下,乡村唯有主动作为、顺势而为,才能抓住游客的心,将义乌假期乡村文旅的“一时热”化为“一直热”,让乡村游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美好。
全媒体记者余依萍实习生马娇婷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