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从“史前之光”到市井文明——在文化遗址探源中感受义乌古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 2025-03-04 08:52:27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义乌商报记者 左翠玉 实习生 傅源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义乌是浙中母县、八婺肇基,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说义乌的发展是‘莫名其妙’,其实奥妙就在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乌伤大地上,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是义乌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的集中反映,也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与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

  新时代,新课题。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月,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7方面重点工作,“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擦亮世界文化遗产群金名片,打造‘大系’文化项目标识,在赓续历史文脉上实现新提升”乃题中之义。半月前,义乌“新春第一会”提出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其中包含“何以义乌”文化解码工程,着力点之一也是文脉赓续。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根据对文化遗产的考古发掘等,义乌的文化基因可追溯至距今约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义乌文史专家傅健老师介绍,从桥头遗址的“史前之光”,到勾乘山的历史回响;从春秋古井的商业文明,到义乌江古码头的市井文化……这片沃土串联起了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义乌古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桥头遗址:点亮东亚早期文明的“史前之光”

  去年,在新一轮全国通用的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中,“上山文化”入选《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并附有“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的照片,其影响力迅速扩大。今年伊始,在国家文物局更新批复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上山文化遗址群上榜,正式拿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入场券”,开启了申遗新征程。

  这些好消息让义乌人倍感自豪。上山文化遗址群是迄今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而位于城西街道桥头村的桥头遗址属于上山文化中晚期遗址,是上山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入村往西,就能看到“桥头遗址考古公园”。经过多年持续考古发掘,这里有了不少惊人的发现。整体而言,此处是东亚最早的完整环壕遗址——一处中心台地结构的大型遗迹,东、南、北三面为人工环壕,西面遭河流冲刷破坏,环壕的深度达3米,宽近10米。

  不难想象,在距今约万年以前,远古的桥头人挖壕沟、垒土台,创造出这样一处高地。或许,这里是他们部落的集会之地,每当月圆之夜或重要节日,氏族成员便会聚集于此,围绕着熊熊燃烧的篝火,举行盛大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部落昌盛。

  环壕所包围的中心台地略呈边长约40米的正方形,里面除了房址、灰坑和墓葬,还有“器物坑”。墓葬内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其侧身屈肢,怀里“抱”着一只红衣刻划纹陶罐,他被称为“最早的浙江人”。“器物坑”内堆积着不少保存较为完好的陶器,这些陶器存在一定的叠压层次,可能是多次活动行为所形成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韩建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讲堂上说:“在浙江义乌的桥头遗址,就发现有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有些非常漂亮的瓶、罐等器物可能不一定是实用器,或许与祭祀有关,有些陶器上彩绘有类似于《周易》的阴阳爻卦画,有的又类似数字卦象符号,结合长江下游此后的类似发现,推测当时可能已经有八卦一类数卜的产生。”

  入选课本的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同样意义非凡。“也就是说,上山的先民们是已知世界上最早开始人工管理栽培水稻的一群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稻作起源到稻米之路》一文中写道。

  此外,考古人员对桥头遗址出土的陶器标本进行了淀粉粒、植硅体、霉菌、酵母细胞的残留物分析,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酿酒证据。“经检测研究,发现残留物与低温发酵的损伤特征相符,低温发酵是酿酒的基本原理。据此推断,9000年前的上山人可能已经掌握酿酒技术,而这只陶壶也就可能是我国出土的最早酒器。”《人民政协报》发文报道。

  由此可见,桥头遗址承载着丰富的科学信息、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社会认同,不仅是浙江史前文明的“时间胶囊”,更是中华文化“万年史”的重要实证。

  勾乘山遗址:激荡着於越时代的历史回响

  “桥头遗址的环壕聚落、陶瓷彩绘,构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早期社会图景,原始农耕文化由此肇始。这也说明,於越国尚未建立时,这片土地就早早有了文化艺术的萌芽。”采访中,傅健侃侃而谈。

  据嘉庆《义乌县志》卷一记载:“义乌金华府属县,去府东稍北一百一十里……自夏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於越,此地在其西鄙。”也就是说,同属于会稽山脉的义乌当时位于於越国的西部边疆之地。

  商周以后,姑蔑文化与越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形成自身独特文化,其突出标志为发达的青铜器、玉器以及原始青瓷技术。

  1981年11月,江东街道平畴村木视山西周土墩墓被发掘,出土随葬品62件,同时在墓左又挖掘了52件文物,数量之多在浙江境内罕见。从造型、釉色上分析,为当地产品,西周中晚期(约2800年前)特征较明显,表明义乌发达的青铜器、玉器和原始青瓷制作技术,尤其是原始青瓷技术已处于全国同期的领先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为了争霸,长年烽火不熄。“周敬王二十六年、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越伐吴,败。勾践懑于浦阳,退守勾乘山。”据1987年版《义乌县志》收录的民间故事记载:“越王勾践逃到诸暨界的石山下,追兵至,他下马祈祷:‘若越国不亡,刀劈石开。’言毕,石果裂开。勾践继续南逃至九剩山下,追兵又至,急忙下马,用力拉马尾巴倒退,马回头腾空,他飞身上马,隐没在山上的林海中脱险。从此,他以此为复国基地,直至灭吴。后人把九剩山改名勾践山,或叫勾剩山。主峰在今东塘乡境内。”

  义乌出土了不少同时代的青铜武器,也从侧面反映了吴越争霸战的频繁和残酷。另据明崇祯年间义乌知县熊人霖推算:当时的乌伤地区约有6000勇士参加了战斗。

  勾乘山上,勾践接受并执行了计然、范蠡提出的经济对策,“修之十年,国富”,而后“厚赂战士”。于是,军力强大了,“遂报强吴,观兵中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位霸主。正因为勾乘山在越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后世的地方志都把勾乘山尊称为“勾践之国都”。

  今大陈镇红峰村内,还保存着“勾嵊山王坟岗古遗址”和“勾乘禅寺”部分遗址。拾级而上,勾乘禅寺虽已显破败,但寺前那棵良价法师亲手所植的罗汉松依旧傲然挺立,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千年来的风霜雨雪。

  春秋古井:传承自通都大邑的商业文明

  义乌古称乌伤。嘉庆《义乌县志》记载,义乌建县时间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定江南,平百越,置会稽郡领县二十四,乌伤隶焉”。由此可见,“郡县初开,即有慈邑”。

  “八邑肇基,是为母县”“建自秦汉者必首乌伤”“上溯秦汉,八婺皆以乌伤得名”“故越中一壮县也”等旧志诸多记载皆有缘由。当时县境辽阔,北接诸暨,南邻太末(龙游),大致包括今义乌、兰溪、金东、永康4市(区)全部,东阳、磐安、武义、浦江4市(县)大部分及仙居、缙云的一小部分,乌伤侯庙至今仍在缙云仙都存留。同时,据旧志表明,明代及以前,在义乌县衙门外,立有“稠州甲邑”“越右通都”两座显示义乌地位的牌坊。“稠州甲邑”,表明这里不仅建过州,而且还属全国甲等县;“越右通都”,证明义乌是於越时代的通都大邑。

  2000年5月2日,绣湖广场进行旧城改造,施工过程中发现了20多口古井遗址。其中,在原金山岭顶下一地就多达12口,保留下来的便是今绣湖广场东北侧的一口古井。该古井深约4.1米,木质井架保存完整,共有8层,井壁呈正方形。其中,每层用4根桁木搭成“井”字形,桁木上有榫扣,互相咬合,为半榫连接结构,整个古井呈底圆而口方的状态。根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实验室C14测定:这口古井的年代为距今23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值得一提的是,从同一口古井中出土了一件完整的细方格印纹红陶缶,断代同为春秋战国时期。

  在古代打一口井的成本很高,而当时绣湖这一带竟然有20多口,其中的11口水井还分两排整齐排列。种种迹象表明,这些水井的存在应该不是为了满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之需,而是有其他特殊的安排。

  既然水井不为“水”,那么其用途是什么呢?经过不断查阅众多古籍,傅健在晋代王嘉的《拾遗记》里找到了相关线索——“范蠡相越,日致千金。家僮闲算术者万人,收四海难得之货,盈积于越都,以为器。铜铁之类,积如山之阜,或藏之井堑,谓之‘宝井’。”其大意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谋臣范蠡,把四海难得之宝物,积聚于越都——义乌勾乘山,而把铜铁之类的战略物资藏于井堑。古井深闭、石窟幽邃,从某种角度而言,不失为“藏宝”的好地方。

  从文化层面而言,市和井有很大的关系。《管子·小匡》有载:“处商必就市井”“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市井是商品交易较为发达的贸易之地,又指平民的住宅区,城市是市井的发展方向。

  “由此也可推测,绣湖春秋古井群的存在,证明秦汉以来,这里就是商肆集中的地方,义乌商业发展由来已久。”傅健总结道。

  义乌江古码头:见证繁荣昌盛的市井文化

  自古以来,依托义乌江(稠城段)的水运优势形成的多个古码头,成为城区货物集散的重要节点。傅健介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义乌江(稠城段)有3个航运码头,自上而下为东江桥(桥西码头)、盐埠头、西江桥,其中东江桥为枢纽码头。

  东江桥自宋庆元三年(1197年)始,至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696年历史岁月中,改建、改造和修复达26次,桥的类型有石板桥、拱桥、浮桥和木质梁桥等,先后有16任知县参与其事或捐献俸金,堪称“义乌第一桥”,也是著名的“华川十景”之一。

  作为古时航运的分界线,东江桥下游可通民船至金华、兰溪、杭州,上溯则可用笺运至东阳、巍山,盘船入剡溪可通嵊县至宁波。通行的民船为“六舱”船,载重5吨,春夏水涨时,载重10吨的“八舱”船亦可上驶至东江桥。民船船主,俗称“驾长”,一般“六舱”船有掌舵1人,上水时拉纤2~4人,驾长自兼掌舵。

  在稠城一带,民船以青岩刘人经营的“美池快船”最著名,美池之后,其子景云继业。东江桥(桥西码头)是3个码头中最为繁华的,民船班船也以此为起讫点。由于东江桥又为陆上交通要道,故成为水陆运输枢纽。其鼎盛时,上起义驾山,下至篁园,沿江数里江干,泊有八舱以下民船200多艘,竹筏则停在江心洲边,筏客篷宿于洲上。江边柳荫下,茶摊连接,东江桥上的桥廊零食小吃摊贩罗列,桥头则酒楼旅馆客商如鲫。新中国成立后,稠城至佛堂公路通车,民船停业。

  盐埠头码头在东江桥下游1公里许,今为中江桥。江上原跨有广益浮桥,义乌江至此江面宽阔,水势甚缓,官盐和自然放运之木柴、木材和毛竹、南北杂货、义乌红糖、火腿、南蜜枣、陶器、田料、各种牲畜等,均在此起岸,故称盐埠头。

  竹筏停在江心洲边,筏(或船)客篷宿于洲上,江边柳荫下,茶摊、零食小吃摊贩连接,装卸工、肩挑、车拉、“担发脚”的苦力来来往往,村头旅馆、小酒馆内接洽业务的客商光顾,整个盐埠头一派繁荣。

  搬运业最早兴于沿江三码头。负责码头至镇内各店间、码头至航船的搬运工作,以肩挑背驮为主,称为“上堂活”,分帮设段,不许侵越。同时,盐埠头也有渡口,1946年设。1984年,中江桥建成后,渡废。

  关于下埠渡,据嘉庆《义乌县志》载:下埠渡在县南三里,龙潭山下,旧有广益桥,后改为渡。

  明万历七年(1579年),义乌人龚来时在现桥址下游100米处,捐造由16艘浮桥船及13节木引桥组成的浮桥,并置渡船2艘。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俞士章命龚来时河中垒两石墩,浮桥铁索置于墩上,中用船架起,成3孔浮桥。后因浮桥船烂损,改为3孔吊桥,后又改为渡。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数邑人集资修葺,并于南岸置屋三间,俾舟人处之。

  时光荏苒,1982年12月,义乌群策群力集资建桥。在构件吊运中,首次采用1艘木帆船、2艘水泥船拼装的浮吊进行浮运、吊装。1984年5月1日,中江桥竣工,全长150米、桥面宽5米,墩高5.5米,有9孔,是一座钢筋砼空心两铰平板拱桥。

  西江桥原为官船泊岸码头,后来江道日渐向南推移,临江亭变成畈中亭(今已毁)。新中国成立前夕,民船已不能上行至盐埠头和东江桥,最后一代“美池快船”就是以西江桥码头为起讫点。至五十年代末,民船停航,西江桥码头亦废。

  纵古观今,古码头不仅是一个商业中心,更是人们寄托情感和共同记忆的地方。昔日码头货通各地,今朝大桥驰骋南北。东江桥、盐埠头、西江桥三个老码头早已换了新颜,周围多座大桥屹立而起,成为畅通义乌“大动脉”的纽带,载着新颖创意、无限商机奔赴四面八方……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