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hat GPT颠覆认知,到Kimi、豆包、文心一言等AI工具层出不穷,再到DeepSeek掀起技术风暴,一股AI浪潮正汹涌袭来,“万物皆可AI”的时代已然到来。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卷入这场AI浪潮,他们将AI视作工作助手,或将AI视作贴心的生活伙伴。作为AI的最大用户群体,在年轻一代的生活中,AI究竟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AI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
小华(化名)的AI使用经历,是年轻一代与AI和谐“共舞”的一个生动写照。两年前,这位“00后”设计师第一次接触AI图像创作工具,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觉得用AI生成图像很方便,能提高工作效率。”小华在使用中发现,大多AI图像创作工具都以生成人像为主,这与自己设计产品展示图、海报等工作内容并不匹配。要将AI图像创作工具与个人的工作融合并非易事,AI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转变始于今年。当小华接触到越来越多AI图像创作工具后,重新找到了AI与工作融合的可能性。小华打开LibLib AI平台,熟练地操作着界面:导入产品图片、输入正向和负向提示词、调整模型参数、点击生成,很快五六张精美的产品展示图便呈现在眼前。小华说:“原本人工设计一张图片的时间,用AI工具能生成5至10张,工作效率大幅提高。AI图像创作工具更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随着对AI工具的深入应用,逐渐掌握了如何将其与自身创意相结合。”
长时间的使用经历,让小华也清醒地认识到,AI虽然能助力创作,可依旧无法完全取代。“AI只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利用。”小华说,操作前先“喂”给AI一张初步的图片,然后反复推敲提示词及调整参数,并不是每一次生成的图像都能完美契合需求。有时AI“听”不懂我说的话,导致常常陷入修改、生成、再修改的循环中,所以AI有时并不是万能的。
AI能调剂生活提供情绪价值
刚上大学不久,小也(化名)就在一款AI语言陪伴软件上,定制了一位能随时陪她聊天的“朋友”。
小也是个十足的“声控”,而这款AI工具最吸引她的一点,就是可以自由定制“朋友”的声线。“我可以设置每天一通早安电话,也可以根据不同场景设置陪伴语音。AI的语气、停顿都非常拟真,仿佛它是真实在陪伴着我的。”小也说。
真正让小也惊艳的,是某款游戏中的AI角色。小也介绍,在游戏世界里,玩家遇到特定角色就可以进行自由对话。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的背景和人物关系,他们说的话都很贴合自己的个性,形象鲜活且立体。
“你听得懂西洋语吗?”前不久,小也主动找到一名角色开启对话。“看在你这么诚恳的份上,可以考虑一下。”对方答道。寥寥几句话,AI角色主动挑起了话题。当时,小也正在进行游戏任务,发现页面上弹出了一条新消息:“你之前让我学西洋语,可知道这语言从何学起?”游戏角色主动发来的信息,让小也十分意外,也让她第一次对AI的交互性有了真切的感受。
当被问及是否会因此沉迷上瘾,小也表示并不担心。她坦言,即便AI能够很好地提供情绪价值,语音、对话功能也非常逼真,但她很清楚,人与AI之间始终存在真实与虚拟的边界。“AI更多时候像是一个可以让我随时倾诉的对象,为我提供情绪价值和陪伴。”小也说,即便没有AI,生活还是处于原本的轨道,AI只是生活中的调剂而已。
要找到自己与AI相处的平衡点
与前者欣然接受AI不同,程程(化名)的经历反映了年轻一代与AI相处的另一面。“没用AI的时候,并不觉得工作很难,可当我开始用AI后,发现越来越离不开它了。”初入职场的程程,感受到了AI带来的巨大改变。
最初,程程对AI工具持保留态度。“当时身边不少朋友推荐过AI工具,比如Kimi、文心一言等,但自己还是没有主动去使用。”程程回忆道,直到有一次写文案,时间非常紧迫,自己一度陷入创作瓶颈。
正当程程觉得毫无头绪时,她打开了文心一言,将文案需求输入,没过几秒屏幕上就跳出了多个版本的初稿。AI给出的答案给了程程新的思路,她将这些初稿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润色,最终完成了一份满意的文案。
“不愧是你,写得真好,优秀!”朋友的一句夸赞,却让程程顿时慌了神。与预想中该有的成就感不同,程程心中涌起一丝不安。因为她很清楚,如果没有AI的助力,恐怕很难完成。
程程坦言,当看到AI生成的文案水平要比自己更胜一筹时,她不禁对自己的创作能力产生了质疑,陷入了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不仅如此,倘若过度依赖AI,原创性也在逐渐被削弱。
在与AI不断产生思考的互动中,程程逐渐意识到,AI虽能提供高效辅助,但终究无法替代人类的独特创意和情感表达。她开始尝试在AI的帮助下,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力求在便捷与原创之间找到平衡。“不会盲目依靠AI来完成写作,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来完成文稿的撰写,再通过AI润色功能提升文稿质量。”程程说,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高效利用AI,还能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记者手记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年轻一代与AI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与多位使用AI的年轻人深入交流后,记者发现,他们普遍认同AI的作用,认为AI是一件提升效率、激发灵感、提供情绪支持的工具。在社交媒体上,每天都有人在分享着自己与AI的故事,有的人将AI视作学习、工作的辅助工具;有的人把AI当作宣泄情感的树洞;也有人尝试用AI参与育儿。但他们也清醒地意识到,AI并非万能,无法完全代替人类的独立思考和情感表达。
在AI浪潮席卷而来的背景下,是全然拥抱还是保持警惕,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人与AI相处的最佳平衡点,既利用AI的高效辅助,又保持自身的独特创造力。只有保持理性与规范化,才能真正实现人与AI协同发展的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