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结对村: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
时间过得很快,作为省级文化特派员,我结对李祖村已有一年了。自去年5月正式入驻以来,我通过勤走访、深挖掘、广联络,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发挥自身“纽带·赋能·共生”的乡村文化酵母作用,所谋划的“四季李祖·众创礼想”文化工程如春芽破土,渐次绽放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明之花。
从“水牛角村”蜕变为“国际文化创客村”,李祖村通过文化基因解码实现乡创精神重塑。这一年,我联合李祖村一起深挖该村的文脉根系,努力让文化“活起来”。通过开展“文化寻根”系列行动,我先后走访了30余位村民乡贤,组建团队启动编纂《李祖文化读本》,让创客们的故事、村民们的家训、老宅院的风物,凝结成文化读本。我还联动乡恋学堂、子曰学堂复原“耕读诗会”等传统雅集,让村民找回文化认同感。
在我看来,李祖文化想要“火起来”“火出圈”,还必须创新表达方式。一年来,我致力于打造“文化走亲”立体传播矩阵,发起兰溪长乐村、舟山新建村与李祖村开展文化走亲系列活动,促成“浙新声”融媒体直播走进李祖村,与知名主持人小强携手直播,引入央视策划“文化特派员带您看李祖”直播,举办“李祖乡对论”创客活动,让千年文脉走进乡村,走向世界。一年来收获满满,与主持人携手直播活动一小时点赞量达15万,“文化特派员带您看李祖”直播单场观看量破百万人次。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觉得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的事,更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一年来,我们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联动乡遇商学院,引入学生主播助力农创客团队开展“直播助农”,孵化村民主播3人,助力线上销售增长12%;为李祖运营公司和农创客团队开展专场招聘会,邀请在李祖村创业的杨聪云、叶露萍、周坚等6位校友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招引两个大学生团队扎根乡村,开启他们的创业之旅。
李祖村的实践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力,通过“教育培根、科技壮骨、文化铸魂”的协同实践,探索科教人融合发展的李祖范式。前不久,我们还组织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活动。活动以《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的母校塘李小学为原点,整合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宣讲团理论资源、李祖村农创客的实践案例、塘李小学的红色根脉,构建“高校+乡村+中小学”育人共同体。
此外,我们还创建了“田间课堂+创客工坊”实践体系。去年暑假,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师生驻村开展暑期调研,调研报告荣获省一等奖;助力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团队发起“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学生团队创作的《从“浙”“李”看千万乡村的富春山居图》获教育部一等奖,真正实现用脚步丈量乡村,用知识反哺乡村。
当教育注入乡土,文化便有了创新的温度;当科技牵手乡村,振兴便有了澎湃的动力;当人才扎根沃土,共富便有了不竭的源泉。作为新时代的文化特派员,我将继续以“文化铸魂、教育赋能、科技添翼”为理念,继续做好“五者”——文化基因的解码者、创新火种的引燃者、数字治理的编织者、城乡文明的接线者、共富图景的调色者,与李祖村乡村青年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探索更多“双向奔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