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义乌香道:一缕青烟织就千年文明纽带

发布时间: 2025-07-08 07:47:17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义乌商报记者 左翠玉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古时,人们除了摇动芭蕉扇,还喜欢在暑天焚香,使浮躁之心得以沉静。陆游在《夏日杂题》诗中曰:“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沉”;周邦彦也在《苏幕遮·燎沉香》中写道:“燎沉香,消溽暑”,都是以沉香清凉的气味消暑烦,舒缓心情。

  一缕青烟,穿越千年。从祭祀神坛到文人案头,从宫廷礼仪到市井生活,义乌的香文化如同一部无声史诗,在袅袅青烟中记录着中华文明的脉动。义乌文史专家傅健老师循着古籍与文物,试图揭开义乌与香的不解之缘,解码义乌香道之中蕴含的千年文明密码。

  香事从宫廷逐渐走向民间

  据傅健考证,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香文化火种就已在祭祀中点燃。《诗经》有载:“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先民燔木升烟,以香为媒沟通天地。1981年11月,义乌西周墓出土的原始青瓷豆,正是早期香器的见证。

  汉初,焚香流传。《汉武帝故事》载:匈奴昆邪王献丈余金人,武帝置之于甘泉宫,祭仪“不用牛羊,唯烧香礼拜”。以青烟取代血食,华夏祭祀从此多了几分清雅。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勘破此史:“焚香自汉已然矣!”

  东汉道士于吉,在《江表传》中留下了一番“香事”:他于吴会之地筑精舍,焚香读道经,制符水疗百姓疾苦。道家“以香为引”的医术,在乱世中抚慰众生……

  这些故事虽载于野史,却折射出汉代香文化流传下来的奇幻色彩。

  彼时,乌伤虽非大都闹市,但今江东墓葬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陶簋形豆,釉色古朴,形制精巧,暗合了香事已从宫廷渗透至江南民间。

  在义乌市博物馆里,还收藏着一件南朝青瓷托盘三足炉。它敛口深腹,身似佛陀手中的钵盂,浑圆中透着庄重;兽蹄形三足微微外撇,如莲瓣托举虚空,稳立于浅盘之上。口径9.8厘米、高9.6厘米的尺寸,恰合僧人单手执炉的虔诚姿态。细观其釉,青绿如江南雨后新苔,釉面匀润似凝脂,冰裂纹细碎若星痕,灰白胎骨隐现其间——这是南朝越窑的典型风骨。盘底无釉的粗粝,更衬出千年香灰摩挲的岁月质感。此炉出土于佛堂镇云黄山塔基遗址,又名“盏托式炉”。

  以此为引,《善慧大士语录》还记载了一则趣事:沙门强夺傅大士香炉,欲试其佛心。大士淡然道:“得如本有,失如本无”,沙门惭而归还。一炉香火,照见了修行者的豁达与禅机。

  “焚香七要”或为香道立规

  暑热攻心时,可佩带芳香之物,不仅能驱散汗味,还可调畅情志,让人内外皆自得。陈敬的《陈氏香谱》记载“莲蕊衣香”就很适合夏天。

  其实,早在唐代,女子对衣物香气的追求就已达精妙之境。她们善用大自然的馈赠,将香气馥郁的郁金香、萱草、凤仙花等植物精心炮制,作为天然染料来浸染衣料。这种既环保又充满生活智慧的做法,让每一匹染就的衣料都融入了自然的芬芳。而在衣物的储藏上,她们亦有巧思,常常将经过繁琐而细致的工序制作而成的香囊、香球等置于衣箱之中。当岁月流转,再取出衣裳穿着时,那沉淀许久的幽幽香气便随着衣袂的摆动而弥漫开来。唐初义乌诗人骆宾王曾在《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中,写下“飘香曳舞袖,带粉泛妆楼”的佳句。

  宋代,“烧香点茶,挂画插花”成为“文人四艺”。

  南宋义乌诗人喻良能,常于黄昏中独坐,对竹焚香,展卷品读,以香为墨,在诗中勾勒文人生活的清雅图景。他在《都丞李侍郎叔永和予小园二十六诗因成古风一首奉谢》中叹道:“焚香发轴得新诗,炯炯骊珠二十六。”香雾与诗行交织,恰似骊龙颔下的明珠,照亮了寂寥书斋。诗中更以“磬湖三亩园”比肩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暗喻香、诗、园三者共筑的精神桃源。在《一室》中,他又写道:“扫地焚香凉到骨,疏帘何处欲挥蝇。”意为:炎夏郁蒸,香灰扫净,炉烟生凉,蝇扰帘动亦难破此境——这“凉到骨”的不仅是身感,更是焚香带来的超然心境。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以“焚香七要”为香道立规,将风雅之事化为精密学问。其中,每一样器具、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香炉,非官窑名器不可轻用,宣铜、彝炉方显本色;香盒,剔红锡胎盛香饼,定窑磁盒藏甜香,倭漆香撞收棋楠,器与香相得益彰。最精妙处,在于“香炭墼”与“隔火砂片”:鸡骨炭末混葵叶,糯米汤凝为坚饼,埋于香灰中,孔窍通氧,暗火绵长。砂片取破锅底磨成,厚仅半分,隔火熏香,烟隐而味幽,恰合“香取味,不取烟”的至高境界。细品之下,高濂笔下的焚香,是火候与心性的博弈——灰需灵透,忌杂炭污秽;炭墼半埋,火气周转如太极;香丸借微温缓释,终成“味幽香馥,可久不散”。这些记载非常准确地表达出香事活动的基本用具和注意事项,此中章法,至今仍是香席圭臬。

  “沉檀龙麝”四大名香成世间珍物

  自唐宋以来,“沉檀龙麝”四大名香便成世间珍物。

  沉香醇厚如大地,檀香清冽若山泉,龙脑(冰片)凛冽似霜雪,麝香浓烈类烈酒——四香各秉天地之气,却在元代医家手中,化作调和阴阳的密钥。

  义乌名医朱丹溪在《本草衍义补遗》中独辟蹊径论龙脑,世人皆道其性寒通利,他却点破此香“暖而轻浮飞扬”之质,属火而非纯寒。他不忘警示时人,若因贪恋龙脑细香,便与麝香、桂附等温热药同用,恐致“阳动阴亏”,犹如以薪添火,终耗根本。此论一出,颠覆了传统香药认知,让香气与医理在矛盾中碰撞出智慧火花。

  而对沉香,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极尽推崇,称其可治“冷气塞胸、滞气缠身、逆气冲顶、上气喘息”。列安息香丸、丁沉丸等方剂,以沉香为君药,疗愈之力“如神”。一株沉香,既是文房雅物,亦是医家银针,穿透红尘病痛。

  是时,“线香”初现,时人称其为“香寸”,一炷香的时间计量,悄然融入了百姓生活。

  元代理学家李存在《慰张主簿》中记载:“谨具线香一炷,为太夫人灵几之献。”这细若丝线的香品,不仅用于祭祀追思,更成为计量光阴的尺牍。

  线香之妙,在于化繁为简。相比香丸需揉捏、香篆须巧制,线香随手一燃,青烟即起。它从士大夫的书斋悄然潜入市井,在佛堂、医馆、茶肆间织就一张无形的网,网住元代社会的信仰、疗愈与日常。

  至明清,线香更加盛行。清代文人雅集,更以“炉香茗椀”为伴,义乌出土的宣德铜熏炉,便是这段风雅的注脚。

  此时,线香亦成百姓的心头好,寻常人家案头、市井商铺柜前,随处可见青烟袅袅。(万历)《义乌县志》记载:元日黎明,百姓“五鼓而兴,设香烛,拜神祭祖”,晨光未破时,线香与烛影共舞,果酒与祈愿同陈。男子踏霜拜贺邻里,女子备宴款待亲族,香火交织着人情,织就一幅“万家烟火贺新岁”的风俗长卷。

  清代文人雅集,最不可缺的是一缕沉香、半瓯春茗。据(康熙)《义乌县志》载,士子逢佳日良辰,常效仿古人“临池染墨”之雅,更以“炉香袅袅、茶烟细细”为伴,在香霭与茶韵中觅得超然之境。佛堂镇稽亭村出土的“大明宣德年制”三足铜熏炉,炉身浑厚,包浆温润,正是彼时文人案头不可或缺的雅物。炉中沉香初燃,青烟盘绕如篆,恰似宋人刘松年《焚香听琴图》中的意境:高士抚琴,童子侍炉,香雾与琴音交织,勾勒出一幅“心随烟静,神共弦清”的宋韵长卷。

  香,既是信仰,亦是生计。民国时期,双林寺前的朝香古道上,商号林立;寺前街村的“丁顺泰号”印版上,铭刻着红烛与茶食的热闹。

  老字号“陆万兴”位于县前街,专营传统棒香。店主陆章明以20万元的雄厚资本,将小小香铺经营得风生水起。据义乌市收藏协会童晓考证,这家商号以“精制棒香”闻名,香品选用天然草木配方,既用于百姓祭祀祈福,亦为文人雅士案头添香。那时,香火缭绕的“陆万兴”,门前常有人驻足——或为购一束香敬神,或为嗅一缕烟静心。陆章明深谙香道与商道,以匠心守传统,以诚信立口碑,让这间香铺成为彼时义乌商贸繁荣的缩影。

  “从祭祀神器到文化符号,义乌香道串联起一部‘香的文明史’。如今,古法香方与现代工艺彼此交融,传统正被赋予新的叙事。正如香道师所言:‘香,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对话。’”在文章的最后,傅健这样写道:“或许下一缕青烟升起时,我们能在这座小城中,听见历史的回响,也触摸到未来的温度。”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