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台风“丹娜丝”的影响,盛夏的商城依然热浪翻滚。一名四五岁的孩童正倚在木门边,手上摆弄着心爱的玩具。一旁站着位年长的阿姨,一手拎着水杯,一手拿着扇子,视线始终不离孩子。不远处,一首悠扬的萨克斯曲《夏天的风》传来,给燥热的夏日平添了一份丝滑的舒适感。
这是7月8日稠江街道九里江文化礼堂门口的一幕。
近年来,通过“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文化礼堂已成为广大群众的文化活动“大舞台”以及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阵地。婚礼、升学礼、歌会、品茶会……不同于遍地开花的乡村文化礼堂,城区为数不多的几处文化礼堂虽“安静”,却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时光印记与市井烟火交织的现代文明。
古往今来“九里江”
“这是我们村老书记手绘的九里江古居示意图,你看,这一带是童店……”龚英明是土生土长的童店人,除了生意人的身份外,他还是九里江文化礼堂的文化管理负责人。通过点点滴滴的所见所闻,大家对“九里江”及童店有了一些新的了解。
传说,古时有个勤政为民的皇帝很想知道江南一带的农耕和民风情况,便萌生了到江南考察巡游的想法。有一天早朝,皇帝询问大臣,大意为:我想去江南考察民情,不知具体去哪里,各位可有建议?有大臣回禀道:听闻颜乌故里是孝义之邦,山清水秀,建议去乌伤县。
听闻此言,现场有位乌伤县籍大臣站不住了。考虑到皇帝如果决定去乌伤县,州县官员就会趁机摊派杂税,对百姓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出列奏明皇帝:“到江南巡游乌伤,道路崎岖,且无官道,沿途人、马、车、轿要经过一公山、二头门、三丫塘、四里滩、五里岭、六角尖、七寸桥、八岭坑、九里江、十里排山等山险、坑深、桥窄、江宽的地方。其中较难前行的就是九里江,九华里的江面,波涛汹涌,站在北岸,一眼望去,看不见南岸,实在很难过江。而且,成千上万人马不知何时能走完行程,皇上和随从将又苦又累,请皇上三思而行。”
在场大臣因大多未去过乌伤,不知以上都是乌伤地名,并不是真实的山川险峻,便觉得可能确实难行,于是连忙劝说皇帝不要去乌伤县。最终,皇帝打消了去乌伤的想法,而九里江则因此事一度扬名。
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其真实性无从考证,但对童店人来说,九里江并不陌生。“九里江是义乌江的一小段,从县城以下西江桥(今经发大桥上首)至过路山,长约九华里。”在童店人的认知里,很多村民的祖辈就一直住在这段江岸上,喝着九里江的水长大。
时光印记烟火气
曾经,童店行政村由桥头山、机关山、上童店、下童店、上王、姓贾、王明堂、桥头王、下灶九个自然村组成,东接楼下村,南临义乌江,西距江湾村,北邻下门村,义佛公路穿村而过,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童店人涉及多个姓氏,其中以童、贾、龚、王、章为主姓。
在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童店村不断经历着蜕变。如今,涉及四个区的童店新村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2015年,属于童店人的文化礼堂落成并投入使用,取名为“九里江文化礼堂”,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可以说,这座文化礼堂不仅承载了童店人对精神文化和幸福生活的新期望,还悄然拾起那些或已散落的传统文化因子。
飞檐翘角、砖墙木门、四方天井,身处市井烟火中的九里江文化礼堂散发出与众不同的气质。步入其中,文艺室、书画室、讲堂、图书馆、春泥活动室和展览室融于一体。迎龙灯、抬阁翘……通过展板内容以及墙上各种图文并茂的表述,古往村史、名人轶事、民俗风俗等内容映入眼帘。古老的民房、沧桑的古戏台、渐逝的老传统……市井烟火气中的这些时光印记不知勾起多少人的乡愁。
近年来,每逢一些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假日,启蒙礼、文艺演出、知识讲座等文化活动便在这里尽情开展。文化礼堂门口的活动公示栏上,就详细写着近期的安排:春泥活动、党史电影、全民阅读、手工绘画课。一旁的龚英明介绍,除了这些活动外,他们计划8月下旬在此对今年新考入大学、义乌中学的童店学子代表进行表彰。“为了鼓励学子们努力拼搏,这个活动已经开展了好几年。”
“白天带孩子到文化礼堂逛逛,晚上老两口到前面的小广场上走走,挺充实的。”一名租住在附近的安徽籍杜大伯表示,夫妻俩退休后来义乌帮子女带孙子,这里生活便利,文体活动也多,住得挺习惯的。
楼上“楼下”皆有景
夏日的夜晚,稠江街道楼下村文化礼堂旁的文化广场上一派热闹景象,有的坐在凉亭边闲聊,有的跳着带劲的广场舞,有的推着婴儿车在公园闲逛。旁边的篮球场上,几个半大小子正在打篮球,你争我抢中尽情挥洒汗水。
相对于夜晚的喧嚣,日间的广场显得有些冷清。在边上的二楼文化礼堂内,亲子课堂上不时传出欢笑声。周边最有人气的当数一楼的老年协会,聊天的、看电视的,抑或选择其他休闲活动,在谈笑风生中消暑。
据了解,楼下村文化礼堂自2017年建成开放以来,文体活动不断,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大本营。经过数年发展,这里从原先的一间小小活动室扩充为两层数间集宣传、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文化综合服务体。
“一般来说,早上9点30分开门,下午5点关门,节假日和有活动的时候视实际情况而定。”龚洪源是楼下村文化礼堂的管理员之一。不休息的日子里,他每天都会提前来收拾场地,规整书籍等物件。“起初搞活动,我们会去居民中发动一下,扩大影响力。现在好了,只要活动预告一出来,很多居民就会自发来报名。”
这几年,楼下村文化礼堂因地制宜,积极将公共文化服务与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等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年龄层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逢年过节,居民们会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在文化礼堂这个舞台上进行展示。平日里,文化礼堂还会提供各项生活化服务,如暑期夏令营、读书会、早教课,孩子们会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娱乐学习。
在文化礼堂和文化广场的加持下,这里的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文体活动的选择,没有地域和籍贯之分,来了就是“自家人”。忙碌的菜摊老板娘,白天忙着卖菜,晚上则可以是文化广场上的广场舞骨干;家庭主妇,可以带着孩子去文化礼堂上亲子课,也可以抽出时间去练习腰鼓,代表社区参加比赛……
在城市的一角,弥足珍贵的文化礼堂俨然已成为融合历史与当代的公共空间。在传承文脉、传播文明的同时,文化礼堂积极融入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在烟火气中冒热气,在文化味中接地气,与时俱进彰显着文化空间自我更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