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义乌孩童的“暑假图鉴” 于城市烟火与文化底蕴中拔节生长

发布时间: 2025-08-11 10:09:13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陈健贤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孩子们感受大自然

孩子体验非遗项目

“小商人”向外商介绍产品

孩子们学习防溺水急救技能

亲子参与毕业旅游

小志愿者为骑手送清凉

  这个暑假,义乌的孩子们在哪儿“撒欢”?看!有人奔向沙漠湖泊,用脚步丈量山河的辽阔;有人静坐桌前,用指尖感受非遗的温度;有人化身“小掌柜”,在市场吆喝中初尝商贸滋味;更有人组成“送清凉小队”,在烈日下传递城市温情……汗水、欢笑、专注、担当,这个夏天,义乌孩子们的成长拼图,正一块块嵌入烟火日常与文化脉络之中。

  山河课堂眼界穿透纸张

  记者采访多个家庭发现,今年暑期,许多孩子不再宅家沉迷电子产品,而是通过旅行挑战自我、体验世界的美好。家长们普遍认为,这种形式不仅能拓宽孩子视野,更能增进亲子交流,让孩子在自然中“真正成长”。

  在宁夏沙坡头景区的金色沙丘上,13岁的小T正兴奋地滑沙,笑声回荡在旷野中。“沙漠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景,好玩!”这位义乌的小学六年级毕业生说。她的母亲黄莉是一名“80后”家长,这次带着孩子参加了同学妈妈组织的毕业旅行。她们一行9组家庭,行程8天7晚:第一天落地银川,参观宁夏博物馆、品尝手抓羊肉;第二天探索沙坡头景区;之后几天,孩子们在星星酒店观星、沿66号公路旅拍、夜宿黄河宿集,还观瞻了贺兰山岩画,体会了怀远夜市的风情。最让小T难忘的是五湖穿越——长达7个小时的行进中,地形崎岖复杂,孩子们起初紧张得手心冒汗,但最终互相鼓劲完成挑战。“以前只在课本里见过沙漠,现在亲身经历,才知道世界这么大。”黄莉说。她利用各种假期带孩子去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次朝夕相处,家长间也拓宽了朋友圈,孩子们更在集体行动中学会团结协作。

  像黄莉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11岁的刘驰誉刚跟随妈妈结束大西北之旅。在茶卡盐湖的“天空之镜”旁,他亲眼看见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在敦煌莫高窟,古老的壁画让他惊叹华夏文明的辉煌;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和冰雹,更让他直观感受到大自然的壮阔与变幻。“黑独山的荒凉和丹霞地貌的斑斓,比想象中更震撼。”刘驰誉的母亲分享道。旅程中,孩子们直面天气挑战,小小的心灵被祖国山河的辽阔深深触动。

  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风景。市民龚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正进入青春期,暑假出游时,她刻意放下手机,多创造交流机会。“旅行途中,我常和孩子并肩而坐闲聊。他会主动分享今天的趣事,比如和同伴们做游戏的欢笑,或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奇。”龚女士感慨,尽管一趟旅行花费不少,但看到孩子暂时放下学业压力,在自然与亲情中舒展身心,这份成长“值得投资”。

  孩子们在沙漠、湖泊与古迹间穿梭,收获的不仅是快乐,更是勇气与合作精神。正如黄莉所言:“旅行让孩子明白,世界不只在课本里——它在脚下,在每一次挑战后的笑容中。”

  指尖非遗触摸文化脉搏

  丰富的文化活动成了不少孩子暑期生活的一部分。从商场非遗手作到社区文化项目,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千年文化的脉搏,家长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共同编织暑期记忆。

  走进义乌之心一家非遗体验店,金箔画制作成了热门选择。市民陈女士带着7岁的女儿夏天,在非遗师傅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薄如蝉翼的金箔贴到黑色纸上。一幅简单的作品,母女俩耗时3小时才完成。当成品裱入画框时,夏天爱不释手。“暑假里,我带她体验过扎染、漆珠、油纸扇等传统工艺。”陈女士说,“孩子不仅培养了耐心,更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该店负责人介绍,类似传统玻璃、螺钿胸针、漆画和竹编等非遗项目,正吸引越来越多家庭参与。家长和孩子全身心投入,合作完成作品,场景温馨融洽。

  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为孩子们搭建了体验平台。8月6日,福田街道宗宅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16名孩子围坐长桌。志愿者老师轻叩木质手鼓,浑厚声响回荡:“听,像不像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孩子们眼神发亮。调色盘上,赭石、石青、藤黄排列如敦煌色谱密码。9岁的小王细笔蘸取石青,在手鼓边缘勾勒飞天飘带;对面男孩则将靛蓝蝴蝶“停”在朱砂红莲旁。“我的飞天握着北斗七星!”“你的莲花有七彩祥云!”惊叹声中,孩子们完成了彩绘。小王轻摇手鼓,感慨道:“以前觉得敦煌壁画很遥远,今天自己画了鼓上的飞天,好像走进了壁画世界。”

  记者从福田街道获悉,品质文化项目深受广大市民喜爱,比如溪前村“八一”建军节活动,孩子们用红布金线制作军旗贴画,老兵讲述的故事让红色基因悄然传承;福田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立秋节气活动,孩子们通过动画了解“啃秋”习俗,并在南瓜收纳盒上描绘丰收图景;官端前村文化礼堂纳凉晚会上,孩子们童声朗诵《义乌六义赋》,古训在夏夜清风中流淌。这些项目由社区志愿者主导,场地免费开放,吸引众多家庭参与。

  暑期文化热潮反映出家长对传统教育的重视。孩子们在动手间提升审美、磨练耐心,文化认同感在点滴体验中汇聚生成。据悉,全市多个社区持续推出此类活动,让假期成为传承与发现的舞台。

  童商初探谱续商贸基因

  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的“商贸基因”也是从娃娃抓起。连日来,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市场F区中庭化身热闹非凡的童趣商街。第十一届“小小货郎担”暑期实践主题活动在此活力开启。40个由市场经营户子女担纲“小掌柜”的免费趣味商位整齐排开,演绎一场属于孩子的“商贸风云”。在琳琅货品与精心制作的价格标签旁,一张张由市场颁发的“小小营业执照”格外醒目。这赋予了孩子们真实的角色感,也无声传递着老一辈创业的艰辛与合规经营的要义。

  10岁的李芷伊端坐在摊位后,一枚枚软萌的“捏捏乐”玩具整齐列队。每当顾客驻足,她的小手便灵巧地拿起产品,用清脆的声音介绍:“3元钱一个。”她还自己设计了刮刮乐:“2元一次,一等奖大水杯!”一个多小时的忙碌后,零钱包渐鼓,但她眼中闪烁的成就感远比金钱珍贵。

  12岁的“小商人”魏锦川身边,16岁的姐姐魏晒娴熟地整理着真皮小包。他已连续四年参与练摊,这次与姐姐联手出击:“纯手工的15元,这个爆款80元!”姐弟俩的账本上,销售额已悄然奔向千元关口。为守住摊位商机,姐弟俩的午餐就在摊位旁解决。暑期帮家里打包发货、参与销售全流程,早已成为他们固定的成长课程。

  下午客流高峰时,13岁的廖羽晨迎来“外国面孔”。尽管英语尚显生涩,但她鼓起勇气,拿起一个挂饰:“Thirty yuan…and this doll,three!”一笔交易完成,她轻声感慨:“做生意很辛苦,我还要多向爸妈学,希望一年比一年强。”言语间,承继的愿望朴素而坚定。

  “小小货郎担”们,正用清脆稚嫩的吆喝拨动商业启蒙的琴弦。汗水浸润的暑期实践,不仅复刻着父辈“鸡毛换糖”的原始基因,更在讨价还价中锤炼出新一代对诚信与坚韧的认知。

  公益实践播下情义种子

  有情有义的义乌,有心有爱的童年。7月24日下午,稠城街道义驾山社区暑气灼人。一辆辆外卖电瓶车在“义骑驿站”前短暂停靠。小学二年级学生王汐言踮着脚,将冰镇杨梅汁递到一位满额汗珠的骑手手中:“叔叔辛苦啦!”她的小姨金牡丹是本次“夏日送清凉”活动的组织者:“我带她参加过十几次公益活动,现在她看到环卫工人,知道主动送水了。”

  在她身旁,12岁的苏立瀚正和7岁的妹妹苏芸慧合力搬运切好的西瓜。他们的母亲叶朵朵看着孩子们晒红的小脸说道:“去年送清凉时妹妹还怕生,现在能独立给骑手叔叔阿姨递纸巾擦汗了。”义乌市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夏日送清凉”活动将贯穿七八月高温季,截至目前已送出逾500份清凉礼包和300余斤西瓜,服务骑手超1000人次,小志愿者参与人数超百人。骑手老张灌下一大口小汐言递来的酸梅汤,“能喝上孩子们送的水,跑单的辛苦都成了甜味。”

  城市课堂的另一隅,责任教育在急救课堂扎根生长。稠城街道下车门社区生命体验馆内,市红十字志愿者队队长程青梅举起饮料瓶示范:“有人溺水要记住‘叫叫伸抛’——高声呼救、打120、延伸树枝竹竿、抛漂浮物!”孩子们轮流跪在假人模型前练习胸外按压。“手臂要直!”“按压深度5至6厘米!”指导声不绝于耳。

  连续几期的“护卫生命”夏令营里,一批批学员佩戴上了“小小急救宣讲员”徽章。程青梅还组织孩子们走进社区居民家中。“第一次讲解时手抖得宣传册都拿不稳。”11岁的营员小凯回忆道,“但讲到第三次,围观的老奶奶夸我比电视里说得还清楚!”闭营仪式上,孩子们接过急救包时的眼神,已展露出超越年龄的担当。

  从贺兰山的岩画到急救模型的胸外按压,从制作金箔画的屏息凝神到“小小货郎担”的讨价还价,孩子们的身影在义乌的烟火气里穿梭,也在文化的长河中浸润。这个暑假,他们在旅途研学中丈量成长的轨迹;在文化传承中触摸历史的根脉;在商贸实践中积淀诚信的禀赋;在爱心接力中传递城市的温度。每一次体验都化作拔节的养分,滋养着新一代义乌人向阳生长。这,便是暑假最生动的图鉴——在真实生活的探索与担当中,悄然完成成长和蜕变。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