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填写报名表
“国字号”展位前人气火爆
双方交流
中国义乌网7月29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林晓燕)7月流火,盛夏的义乌气温上升得肆无忌惮。25日8点左右,背着黑色双肩包的陈欢(化名)从宾王路的一家小旅馆走出,在街边小吃摊旁匆匆啃完一个玉米棒后,就打开手机导航搜索“国际博览中心”,然后甩开大步向目的地前行。
这位河南小伙刚从杭州某高等院校毕业,“留在浙江,找份能赚钱的好工作”,这是他的就业目标,也是当下最紧要的任务。之前,除了杭州外,他还去过宁波、温州,义乌是第三站。相对于人才中介机构,他更热衷于跑各大人才交流会。
除了一张本科生文凭,陈欢还复印了厚厚一叠个人简历、荣誉证书、发表过的文章等资料,这些几乎是他现阶段所能呈现的全部。“第一年月工资不少于4000,三年后年薪能达到10万,每年有一次出省旅游的机会和一次免费探亲假,能免费提供住处,最好是单人间。”这是他向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
“不好意思,你的这些条件我们公司可能满足不了。”简单的交流后,眼前的这家物流企业招聘负责人给出回复。似乎是习惯了类似的说辞,陈欢礼貌地起身,很快淹没在人来人往的大厅内。
当“骄子”变“焦子”,摆正心态是首要
根据教育部统计,近10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高校毕业生为338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13年达到699万人,2014年继续走高达到727万,而2015届毕业生预计达到749万。与10年前相比,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是当年的2.2倍。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曾经踌躇满志的天之骄子无奈沦为“焦子”。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为了挣一个好前程,可以参加各种考试;怀揣厚薄不一的简历在各类招聘会穿梭,遇到心仪的岗位,立马掏心掏肺表决心;一个星期内可能会辗转好几个城市,这里笔试刚结束,又马上准备另外一个单位的面试……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一到毕业季,一大拨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青年男女,如同刚飞出巢穴外出觅食的小鸟,纵然他们的理想再丰满,但在略显骨感的现实面前,心情大多是忐忑的。
“我们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如果是从好的学校好的专业毕业的,就更受欢迎了。”一位陪着儿子来人才交流会现场走走的家长直言,现在上大学比以前容易多了,大学生也就不“稀罕”了,再加上年轻人的就业要求和心态的不同,一不小心就沦为“焦子”。
于是,有人仰天长叹:十年寒窗到底为哪般?为了理想,还是为了生活?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压力,哪个更重要?现实的社会价值观,我们通常会无奈地选择后者。
建议:有人曾说过,毕业证只是你上过大学的教育凭证,是你上完大学最后拿到手的消费小票,它只能证明你为上学交过学费,并不能证明你就学有所成。英雄不问出处,人生的舞台每个人独一无二,每个人都无法被替代。刚走出校门的迷茫无可厚非,但无须埋怨工作找得不好,也无须羡慕别人“拼爹”。态度决定一切,所以,在正视现实的同时更要摆正心态。
当重公轻私成为“顽疾”,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从当天现场报名来看,本次人才交流会“国字号”招聘展位前的人气比民营企业的火爆多了,恒风集团、交投集团等展位前一度人挤人。据悉,由于用人单位对户籍没有硬性要求,所以除了本地人外,报名者中也有来自周边县市甚至省外其他城市的。
“我自己倒无所谓的,但家里人希望我能进公家单位。”一位戴眼镜的女生在忙着填写报名表。一旁正帮她拎包的中年妇女笑着说:“这个和钱无关,再说,我们也不需要孩子赚钱养家,还是观念问题吧。国企毕竟稳定,听上去相对体面,私营企业不考虑,给别人打工还不如回家给我看摊位去。”
据业内人士分析,义乌应届高校毕业生同其他地区相比,有不少异同点。共性方面,当前毕业生职业规划呈现明显的“国进民退”趋势,“进编制”成为大多数毕业生和家长的首选。义乌也不例外,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的名额虽然有限,但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前面两个选择不能如愿的话,就会退而求其次选“国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业难或不难,有时取决于人的思想观念。
建议:“要成为未来的领导者,不仅要仰望星空,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而且要脚踏实地,在实践中走向成功。”这是一位全国知名院校校长给大学毕业生的嘱咐。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求职场上也一样。“选你所坚持的,坚持你所选的。”这句话用在很多场所似乎都很励志,但在现实生活中,它还应该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选择的到底适不适合你。
其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是难在找不到工作,而是难在不能及时调整和端正自己的心态。无论是本人,还是家长,由于目标定得太高,使理想脱离于现实,就容易造成就业的被动。有时,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那么切合实际,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梦想成真。
作为刚涉足社会的毕业生,就业时要心气平和,定位合理,主动适应社会和身边环境,切莫好高骛远,更要经得起考验。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不去努力就很难争取到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