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80后青年骆晓波的梦想—— 留住“读书的声音”

发布时间: 2015-08-27 11:00:09 来源: 义乌商报 作者: 应悦

闲暇时,骆晓波总是书不离手,苦读不懈。

吟诵课上,吟诵《诗经·木瓜》时,骆晓波让学生们用他教的周礼的动作来体悟诗句的含义。

  中国义乌网8月27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应悦)身着一袭马褂,手执一把折扇,脚蹬棉质布鞋……看到这身打扮,你可别以为他是位老学究,其实他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义乌80后小伙。不过,他志在传吟诵之风,修君子之道。以此为志,去年他走遍省内50多所学校教授诗歌吟诵。他叫骆晓波,是中华吟诵学会第一位义乌籍会员。本周六,他将受邀做客商城大讲堂,作《吟诵,最美的读书声》的主题演讲。

  1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

  不似说,亦不似唱,第一次听到吟诵的,几乎都有这样的感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在骆晓波口中,有了调,有了腔,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朗诵的读书方式。

  “吟诵是中国文人们诵读汉诗文的传统方式。从民国上溯到几千年前的先秦,我们的读书人都是这样读书的。”骆晓波说,吟诵分为吟和诵,即“吟咏”和“诵读”。“吟咏”指所有有曲调的读法,“诵读”则指没有曲调的读法。“吟咏”与“诵读”,只是在音乐性上有差别,其他规则完全一样。

  “古代人写诗其实就和我们现在发微信朋友圈一样,字面上解释可以天花乱坠,声音上却是难以体会的。而今我们太过于钻研文字本身的意义,而忘却了文字最初的载体———原本就是声音。”在骆晓波看来,真正的吟诵,没有固定的旋律,每个人每一次发声都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心境下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它并不一定是动听的,但它赋予了每首诗、每篇文章自己独特的旋律。

  2义无反顾踏上吟诵之路

  谈起吟诵,骆晓波的话匣子打开了便关不住。而又有谁知,这位古风古韵的年轻人大学学的是财务管理专业,曾经是银行白领,收入稳定,家庭幸福,生活就如同大多数人一样朝九晚五,安然无忧。然而谁也没想到,2011年下半年一段偶然出现在他生活里的名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的视频,好像瞬间点燃了他藏在心里的火苗。接下来他做的事,让身边的人大跌眼镜———辞了职,考了教师资格证,当起了一名随时都有可能面临下岗的代课老师,收入只剩原来的十分之一。

  2013年年底,喜欢传统文化的他买了一套《我爱吟诵》,这是他第一次真正与吟诵“照面”。听了随书附赠的光盘,吟诵的魅力在他眼前忽然又推开了一扇大门,他说自己想走进这个大门,去看看里面的奥秘。2014年2月他跑到厦门参加了一个全国读经活动,第一次现场听到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王财贵教授的弟子赵伯毅老师吟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抑扬顿挫的吟诵声中,分别的悲凉之情扑面而来,骆晓波说,那一瞬的感动促成了他回来之后对走上吟诵之路的义无反顾。之后,通过努力他成为了中华吟诵学会的一员。

  2014年7月,他马不停蹄北上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华吟诵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华吟诵中级班。这次的学习经历,让他发现许多人都在做推广吟诵的工作。回来路上,他感慨颇多,随性作了一首小诗:“一月学成终觉浅,欲将吟诵遍开花。”他在心中默默发愿:愿凭一己之力,助推广之业,传吟诵之风,还文化原貌。

  3足迹踏遍全省50多所学校

  找到了组织,骆晓波便底气十足地开始他的吟诵传授之路。去年至今,他去过省内50多所学校,足迹遍布丽水、衢州、金华、绍兴等地,不论大、中、小学,还是残障学校,又或是老年大学,只要有学校需要,他都愿意上门教学、口传心授,哪怕不收分文。

  骆晓波说,这两年致力于吟诵推广,致力于教育、传播与交流,虽然体会到其中的辛苦,但更多的是享受到吟诵的乐趣,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之美。让他感到最欣喜的是,不少听过他上课的孩子都对吟诵很感兴趣。“这些孩子在听我上课时眼睛中透露出学习的渴望,见我走时还会问我下次何时再来。”他说,这些喜欢吟诵的孩子会像小种子一样播种到每个班级中,然后发芽开花……这就是他希望看到的,希望“唤醒”每个孩子心中保护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