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嘴吹画、空心字 八旬老人展绝技重拾淡忘的记忆

发布时间: 2015-09-02 09:35:32 来源: 义乌商报 作者: 余依萍

丁鼎福老人在“吹画”

“吹画”作品局部特写

《四大美女》画像

 84个“空心字”一笔呵成

 除了会“吹画”,老人还写得一手好“双钩”

  中国义乌网9月2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余依萍)在佛堂古镇,有这样一首民谚:“镇里直街南北向,上中下街分三段,东街西街各一旁;新码头、盐埠头、浮桥头、市基口,四条横街朝江走;新市基、老市基,各有香樟当帐伞,一南一北站两端。”

  直街就是老街,它是佛堂镇上一条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商贸街,在悠长的岁月里,它一直是佛堂最热闹的所在。老街至今仍然店铺林立,虽然所卖之物与300年前相比已大大不同,但它仍最大可能地保留了时代的印记。遗憾的是,那些曾在老街里名噪一时的艺人,以及老街里那些为人称道的老手艺,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年近八旬的丁鼎福老人就是这样一位身怀绝技,却慢慢被人淡忘的老艺人,当年他的“嘴吹画”和“空心字”在佛堂一带颇有些名气。

  相册道出老人的故事

  在佛堂老街,提起“四大美女”,年长者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大爷。我们不禁发问,一位老大爷和“四大美女”有何渊源?

  原来,多年前,老街里有位擅长画“四大美女”的老艺人,他常年在老街的中街上设摊画一些神佛及古装人物的画像。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不仅用手画,还能用嘴“吹画”。

  8月初,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记者辗转找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叫丁鼎福,笔名丁林,今年78岁,住在佛堂小江滩边上。初见老人时,他头发花白,留着一撮小胡须,身着一身唐装,听力有着严重的障碍。

  丁老家中的摆设很是简单,一张用砖块和水泥堆砌的画台,几条竹椅,唯一的一台彩电,是家中最值钱的电器了,一切显得那么简陋和朴实。得知记者来意,他大方地翻出了珍藏多年的相册。从他的母亲到跟他学气功的徒弟,以及他与自己作品的合影,这本相册就像留声机,将老人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丁老的相册中,一张他与《佛堂会》画像的合照吸引了记者。丁老说,“佛堂”的得名带有神奇的宗教色彩,《傅大士文集·嵩头陀传》和《(嘉庆)义乌县志》都记载了“达摩变铁鱼磬为木船救起受难百姓”的故事。被救百姓为了感谢达摩的大恩大德,建了一座渡磬寺,供人们顶礼膜拜,寺中有一楹联:“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四方。”上下联的第一字,就是“佛堂”的由来。这也是他作这幅画的原因。

  在《佛堂会》的下一页,记者如愿见到了“四大美女”的画像。虽然画笔很是简单,却能够将画中美女的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爷爷,可以表演一次吹画吗?”记者在采访本上写下心愿,丁老看完后,自豪的神情收敛了不少,他摆了摆手,“我年纪大了,吹不动了。”说完,他背向记者,手扶着门框,不再说话。

  初次见面,几番恳请,丁老终于应允下次见面为记者重拾“绝技”。

  用嘴“吹画”令人称奇

  时隔一个星期,恰逢周末,记者应约再次登门拜访老人。许是冒雨赴约打动了他,丁老起身捡起一块抹布,认真地擦拭起房间里那张大约3平方米大小的画台。

  “我给你画画就一个要求,你不能卖了它,不管别人出多少价格都不能卖!”丁老喃喃地说道,更像是恳求。他说,自己年纪大了,以后他的画就再也没有了……

  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丁老用笔墨画了一张《南海观音》。紧接着,老人将一滴墨倒在宣纸上。墨汁轻漾,点点漫洇,记者提着一颗心,老人却不慌不忙,只见他俯下身子,气沉丹田,呼呼呼不断朝墨团吹气。不一会儿这边吹出了花草树木的枝条,那边的枝条变得“丰满”,吹好后,老人起身拿起笔,在这些枝条上轻轻点缀,一幅完整的迎客松就呈现在眼前。如此“妙吹生花”,令在场人士无不赞叹叫好。

  对于“吹画”的手艺从何学来,丁老并没有多说。倒是他的三嫂蒋香姣简单透露了一点。

  今年80岁的蒋奶奶,20岁那年就嫁给了丁老的三哥。据她介绍,鼎福家有兄弟五个,还有一个姐姐,终生未娶的丁鼎福领养了一个女儿。“20年前,鼎福在佛堂中街摆摊画画,主要画一些‘七仙女下凡’、‘李逵寻母’、钟馗等画像。一些赶集的人觉得神佛画像可以辟邪保佑,就会买一张回去。”蒋奶奶说,鼎福作画主要是随性画,纸上的污点在他嘴下能吹成一幅作品,这是最让人惊叹的。他这手绝技可真是“羡煞旁人”,以前他在老街“吹画”的时候,总能吸引很多路人围观。

  “我婆婆擅长画鞋头画,画得就像绣出来一样逼真,鼎福的二哥能用石膏粉在地上画龙。”蒋奶奶说。许是家族里有擅长画画的基因,或者说大家都有这么一个爱好,如此说来,丁老自己摸索着用嘴吹画也不足为奇了。

  “在我的印象里,经常有人上我家求画。我父亲也会去一些庙堂画壁画,或是画一些戏台后的布景画。”丁老的女儿丁女士坦言,早些年,她父亲常常去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画画,因此她很长一段时间会寄居在姑姑家。至于父亲的“吹画”本领从何学来,父亲从未说起,她也不得而知。

  84个“空心字”一笔呵成

  “吹画”完成后,丁老轻咳了几声,手扶着门框,满意地打量着自己的作品,略显疲惫。好一会儿,老人终于开口,“小姑娘,我再给你写一幅空心字吧!”

  说起空心字,很多人都不会觉得陌生。举例说,我们用毛笔蘸水在黑板上写字,然后再用粉笔在字的边缘将字勾勒出来,等水迹干后便形成了空心字,甚至很多人也能写上一两个。但如果让你笔不离纸,一口气写上七八十个空心字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连笔空心字也被称为双钩书法,是从空心字演变而来的。据《书法钩沉》记载,空心字是唐朝时兴起的,由于当时没有印刷技术,而书法爱好者想把名家的墨宝保存下来,有人就想出用线条勾出其字轮廓的办法,然后再填上黑墨,以保持与原作一样的效果。后来这种摹写方式成为了人们学习书法的一种方法,并发展成为我国璀璨的书法艺术,称之为“双钩”。

  除了“吹画”,老人引以为傲的另一手绝技,就是自己这一手漂亮的“空心字”。不论成语、诗句,还是文章,只要人们随口说出一些字,丁老就能笔不离纸一气呵成地给大家创作出一幅幅优美的空心字体的艺术作品。曾经在老街上,丁老这一绝技常常让人们看得目瞪口呆、赞不绝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丁老饶有兴趣地在家中为记者展示了他的拿手绝活“一笔双钩”。只见他娴熟地在一张宣纸上用笔挥舞着,在充满弹性的纸张上任意勾勒,从后面看犹如舞剑一般。随着每个笔画的轻重缓急,点撇竖捺无不恰到好处,短短20分钟,84个“空心字”一笔呵成。老人还在右侧插入一幅风景画,画中两只喜鹊更是为整幅图增添了不少的生气。

  “写‘空心字’,运笔时要一气呵成,相比单个空心字而言,连写难度要大很多。通篇布局是一个难点,把这些字串起来也是一个难点。”丁老说,尽管难,但年轻时候的他总是乐此不疲,所以自己现在“下笔如有神”。

  义乌会“吹画”的人多吗?

  当记者问及是否打算收徒弟将“吹画”、“一笔双钩”等手艺传下去时,丁老笑着说:“现在年轻人没人会学这个,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画的来啊!”

  老人这一口气“吹画”的本事是不是很稀奇,在义乌民间有这种本事的人多吗?记者就这些问题特地请教了原金华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汪苗老师。

  “我见过以手指代笔画画和以刀代笔作版画的,用嘴吹画的听闻不多。毕竟用嘴吹画有它的局限性,比方说不好把握。”汪苗老师说,与其说“吹画”是一种艺术,不如说它是一种“民间技艺”更为妥当。因为艺术作品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内含作者对社会的看法、对生活的感受等,而丁老的作品,更多是凭感觉画出来的。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