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即时报>守望义乌 正文

又到义乌榨糖时 捎上乡情忆甜去

发布时间: 2015-10-19 14:55:22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记者 蒋守洋 余江伟

  中国义乌网1019日讯(记者 蒋守洋 余江伟)随着气温渐渐降低,黄叶飘落,似是向人们报信:收获的季节到了!人们辛勤半年也总算是有回报了,在义乌乡间义亭、佛堂等地的糖梗都已充盈着甜蜜的糖份,该是榨糖的时节了。

  声名久著的“义乌青”

  义乌“红糖之乡”的名声传扬已久。义乌红糖因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故又名为“义乌青”,素以质地松软、散似细沙、纯洁无渣、香甜可口著称。在民国18年的西湖博览会上就被授予了特等奖。

  而早在700多年前,“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义乌人)就已在他的医学著作《格致余论》中记载了使用红糖治病的医案。

  在义乌市佛堂镇燕里村,有一栋徽式建筑,它就是义乌红糖始祖“糖公祠”。

  400年前,“糖公”贾惟承引进并推广了木糖车榨糖技术,使义乌糖蔗生产进入商业化轨道,能作为大宗商品出售。义乌红糖的鼎盛时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义西南地区普遍种糖蔗,面积有6万多亩,产红糖约1万吨。

  义乌红糖是红糖中的“贵族”,它与火腿、南枣一起被称为“义乌三宝”。义乌农业部门曾对义乌红糖做过专门检测,结果显示,义乌红糖具有62种营养成分,其中的氨基酸、蛋白质、粗纤维、葡萄糖等含量特别高,同时还富含多种金属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机酸等。

  如今,义乌红糖已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义乌红糖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受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活着的“非遗“

  2014年,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公布,“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成为首个以“义乌”冠名的国家级非遗项目。

  义乌红糖制作技艺,也叫义乌红糖古法制作技艺,即木车牛力绞糖制作技艺,是以义乌本地所产的青皮糖梗为原料,用木车牛力绞取蔗水,用铁锅熬制红糖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有独特的流程与工序,它主要分为选料、榨汁、煎熬和风干4个工艺流程,包含20多道技术工序。因其制作过程仍为人工操作,未经工业提纯,因而使得它得以保留更多原汁原味的养分,营养价值远胜于白糖。具有舒筋活血、驱寒去湿、暖胃强身诸功效。

  如今,义乌的红糖制作,依然总体延续了古法制作工艺。以前榨糖,用的瑟吉是木糖车,由人赶着牛带动木制的滚筒,将塞进去的糖梗压碎。然后糖水就沿着水槽流入糖缸。如今木糖车榨糖的过程已经由机器代劳,但制糖的原始工艺还是世代延续。

  一字排开的九口大铁锅,四位制糖师傅,熬汤是制糖最重要的过程。将压榨出来的糖水倒入大锅中煎煮,不断翻动,大量水份被蒸发,糖水逐渐变得粘稠、金黄。这时候锅中的糖水需要不停地用长柄铁勺搅动以防稠糖焦锅。候糖师傅凭着经验的观察,待到时机成熟,便一声吆喝:“出糖咯!”滚烫的糖浆随即被舀到特制的木槽床上,用小铁铲几番划动,高浓度的糖汁渐渐凝固,再用木槌轻轻敲散,甜香四溢的红糖便做好了。

  甜蜜中不忘的是乡情

  长大了,离家了,难忘的,总是乡情,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舌尖上的味道。

  义乌人愿意把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情都跟红糖联系在一起。

  逢年过节或看望孕妇、病人、老人,义乌人都习惯拎上几包红糖走亲访友,稍有年纪的义乌人记忆中应该都有拜年拎“斤头”的印象,那“斤头”中,红糖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样。

  红糖除食用、药用外,在制做义乌传统食品——“麻糖”中发挥了大用途。记忆中,冬天的腊月,家家户户用米、粟、花生、芝麻等烘炒、炮烙和拌上调煮的红糖,做成“麻糖”,装在缸里,是新春佳节必吃的零嘴。

  关于红糖,还有一种十分文雅的吃法:剥一颗花生,再用花生壳舀点红糖倒入嘴里一同咀嚼,味道香甜,是别处没有的吃法。

  当然,说到义乌的“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个词——“鸡毛换糖”。这里的“糖”自然便是义乌特产的红糖了。

  在义乌,鸡毛换糖作为一种文化,推动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浙商十大标志性事件中,鸡毛换糖名列第一位。“鸡毛换糖”是一种毫厘争取、积少成多、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善于变通、刻苦务实的实干精神,义乌人也正用这种精神文化激励下一代不忘吃苦,勇于创新。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祝璐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