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月13日,义乌将举办2016首届世界义商大会。这是义乌首次以“家”的名义,向闯荡全球的义乌商人吹响集结的号角。来自世界各地的义商代表来到家乡,传递的是游子对故土的思念,表达的是绿叶对根的眷恋。
在大会召开前,中国义乌网派出多路记者采访义商,以义商谈商为主要内容,用一字一言的主要形式,畅谈义乌的创业机遇、家乡情怀……通过他们的故事和创业历程,展现“义乌精神”,将转型升级向纵深推进,为“义乌上河图”更添精彩。
中国义乌网记者 朱宇婷
张坚平出生在义乌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小时候,他就跟着母亲到义乌县城摆摊帮忙。在当时义乌“鸡毛换糖”创业气息浓厚的大背景下,再加上家庭的耳濡目染,张坚平骨子里早已种下了义乌商人精神的“种子”。
1992年,当时在商铺看店的张坚平听说乌鲁木齐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义乌人淘金的首选地,甚至许多前往乌鲁木齐的义乌人都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心动的他立刻有了前往乌鲁木齐的想法。
想到就去做。当张坚平踏上乌鲁木齐的土地时,才发现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当时的乌鲁木齐并没有什么规范的市场,在乌鲁木齐做生意的人,大多数集中在小旅馆里,四五人租一间客房,白天床铺当摊位摆商品,晚上在床铺下休息。
初到乌鲁木齐的张坚平因为没有钱租客房当店面,只能通过熟人把样品摆在别人的客房里,自己则到外面租间仓库,用来存货和住人。
张坚平就这样坚持了一年,然而生意并没有什么起色,通过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发过来的货物也被一点点积压下来,家里因为他的生意欠债几万元。压力如海浪般席卷而来。
再难的路,既然开始了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来到乌鲁木齐的第二年,张坚平顶着重重压力,最终选择了继续向北走,来到了霍尔果斯的边贸市场——中苏贸易西部最大的口岸,现在已经被称为霍尔果斯陆路口岸。因为不会俄语,张坚平连最简单的交流沟通都无法做到,只能在计算器上给客户报价格。他只能趁着霍尔果斯口岸海关因为政治原因闭关的时候,苦练俄语。张坚平一边学俄语,一边努力做生意,交流问题不再成问题,人脉也在这段时间里不断积累。
在有了一定的资本后,他又重新回到了乌鲁木齐。这一次,他不再急于租店面,而是认真地做了一番市场调研。当时乌鲁木齐的治安不好,他发现俄罗斯的客商在中国采购语言不通,又担心治安,外商基本不出酒店只是在酒店里各客房选购商品或者委派中国的翻译采购。
于是,张坚平把目光锁定在了俄罗斯客商上。他利用自己学习的俄语到宾馆接洽外商,了解他们的采购产品和要求,再到市场拿相应的样品和老外确认,发货给客户结清账款。
就这样,张坚平赚取了进入市场的第一桶金。
然而,张坚平并不满足于为外商跑腿赚点小钱的经营模式,他开始转站巴库做投资贸易。在当地客户的支持下,张坚平和当地客户合资注册了卡拉赛克公司。在中国境内各地帮客户采购商品运输到巴库。2001年公司发展进入黄金时期,贸易网络辐射阿塞拜疆全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当一切发展得都还顺利的时候,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出现,让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义乌老家!漂泊十多年,再回家乡,对于一个在外拼搏的游子来说,既兴奋又担心。终于能见到日思夜想的父母,而公司如何转型依然是张建平心中的一块大石。
回到国内,张坚平利用半年的时间考察义乌市场。2008年,张坚平联合几家进出口公司合资成立了浙江集海物流有限公司。张坚平凭借着自身在国外积累的大量客户资源,加上箱量的优势,张坚平与船公司直接议价,拿到船公司的最低价格,在降低自己运输成本的同时把优惠的海运价格推向义乌货代市场,凝聚整个义乌货代市场的箱量,降低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义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近几年,在张坚平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集海的国际运输和国外清关业务蒸蒸日上,公司业务辐射中东、欧洲、美国等地。在巴库等地设有办事处,荣获多项荣誉。未来,集海将带动义乌供应商到海外发展,带着义乌商品走向世界。
一字:机
回想这么多年的经历,最重要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旦遇见,就要果断抓住。
一言:走出去,并融入世界
每个人都能走出去,但不一定能生存下来,只有融入当地的人文,才有可能走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