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义乌博物馆衍生品走进日常生活 创意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发布时间: 2016-06-13 09:34:40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陈金花

“鸡毛换糖”花梨木雕

“鸡毛换糖”铜雕

博物馆衍生品专柜摆放在书吧进门右侧

摆放在书架上的“鸡毛换糖”木雕

民国马骀《秋兴》花卉图名片夹

辟邪香熏

东晋青瓷辟邪烛台

取材倪仁吉作品的镇纸

  中国义乌网6月13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陈金花)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当日,市博物馆开展了“博物馆衍生品进驻24小时书吧”活动。10余件蕴含义乌元素,特色鲜明、古朴实用的博物馆衍生品,为商城24小时书吧增添了一道别样的文化风景。

  时下,文物衍生品已然成为博物馆的一张新名片。今年市博物馆首次以博物馆藏品为创意设计元素,尝试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衍生品,以吸引更多人了解博物馆藏品,丰富文物知识,把“博物馆”带回家。

  文物衍生品进驻24小时书吧

  商城24小时书吧清新典雅、宁静悠闲,与南门街车水马龙、繁华热闹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博物馆衍生品专柜摆放在进门的右侧,香熏、镇纸、名片夹、莲花碗、茶宠等衍生品整齐地陈列在玻璃柜内,每件物品上都注明名称、材质和出售价格。进出书吧的顾客络绎不绝,他们大都会在柜台前观赏一番。“鸡毛换糖”花梨木摆件因体积较大,则被摆放在书柜上,与四周的各式书籍浑然一体。

  看着昔日的文物珍品一个个从馆内“跑”出来,摇身变成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文具和装饰品,大家都感到十分新奇。

  “看到这些物品就像在博物馆看到珍贵文物一样。想不到,现在花几百元钱就可以把‘文物’买回家啦。”一位带儿子在书吧看书的母亲感慨地说。

  老宋是位文物爱好者,他仔细端详着每件物品,“你看,这名片夹上的图案是北宋錾刻人物故事,这镇纸上的好像是倪仁吉的《梅鹊图》……”面对这些文创产品,他不断挖掘,跟自己脑海中的文物印记对号。

  “衍生品是让馆藏文物走出深闺的好办法,几十元、几百元的衍生商品,大家都有购买能力。从最近香熏、镇纸等衍生品的销售来看,馆藏文物依靠衍生品的载体,可走到千千万万老百姓的身边。”市博物馆副馆长盛萍萍说,下一步,计划在图书馆、新华书店、航站楼、火车站、文化馆、体育馆、宾王文创园、国际商贸城旅游品区等地设置专柜,宣传义乌文化,销售博物馆衍生品。

  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近些年,国内不少博物馆开始重视文创开发,推出了一大批和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创商品,凭借商业创意让古物有了新的生命力。

  2015年3月,新的《博物馆条例》实施,明确鼓励博物馆积极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

  “博物馆衍生品的开发可以将文化元素有效运用,让馆藏文物活起来。把衍生品买回家,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把博物馆的文化带回了家。”盛萍萍说,基于此,今年市博物馆首次以博物馆藏品为创意设计元素,尝试开发衍生品。

  因首次开发衍生品,毫无经验,再加上3月份才确定参加2016文交会,时间紧迫。市博物馆决定选择高标准的设计师、设计团队及生产企业。紧要关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万少君表态,作为市博物馆理事会理事,他们愿意前期垫资帮助开发,对工艺美术品进行设计、制作、加工和销售。

  研制一款文创产品,遇到的难题可想而知。比如,如何巧妙地把文物上的图案安插在产品身上,并满足现代人对于时尚和品位的需求;如何在有限的材质上将其艺术价值发挥到极致等。文创人员不停地研究,不停地尝试,并根据做好的样品反复调整。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4月底,市博物馆的衍生品在文交会上首次亮相,并取得初步成效。

  据了解,第一批衍生品涵盖三个主题,即义乌的“鸡毛换糖”文化、文人雅士的文玩用品、佛教文化。以14件(套)博物馆藏品为创意设计元素,设计开发了17种不同形制的衍生品。如明代石狮为原型设计的茶宠,乖巧卖萌,惹人喜爱。以倪仁吉、齐白石、张书旂、张振铎等馆藏书画作品为内容设计的黑檀镇纸,素雅古朴而且实用。

  据悉,市博物馆将围绕博物馆藏品元素进一步开发贴近百姓生活的文玩系列、茶道(香道)系列、餐具系列、生活日用系列、博物馆专有系列等,同时针对文物收藏爱好者、文化人士、普通消费者等不同群体设计开发出不同档次的文化衍生品。

  衍生品体现义乌文化元素

  细观市博物馆推出的17种衍生品,可以发现,它们既展现了文物本身的文化印迹和时代精神,也体现了义乌历史文化元素。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衍生品是义乌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获得工艺美术金奖的“鸡毛换糖”木雕,创意来自市博物馆藏品———“鸡毛换糖”铜雕。2015年,乌克兰功勋艺术家亚历山大·拉迪欧诺夫通过了解义乌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现今的发展状况,创作了“鸡毛换糖”青铜雕像,反映出了当下义乌“鸡毛换糖”新丝路上再出发的城市精神。

  这件以缅甸花梨为主要材质的木雕,构思巧妙,做工精湛,人物及金鹁鸪、银鹁鸪的神态栩栩如生,两只由浦江竹编大师编织的竹筐,可盛放零碎物品,有薄利多销、聚少成多之意,充分体现了原作的寓意和精神,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新莽时期铜铸“乌伤空丞印”,是留存至今、见证义乌文明的最重要实物证据和最早文字形象。市博物馆以此为蓝本,结合该馆现存石像文物,制作了“乌伤空丞印”的木质印章产品,充分体现了义乌的历史文化。

  义乌明末清初大才女倪仁吉的作品也出现在衍生品中。倪仁吉才情双绝,博通经史诗文音律,兼工书画刺绣,一生充满传奇,堪称“义乌版”李清照。两件镇纸产品就取材于倪仁吉作品,一件为工笔梅鹊图轴,另一件是刺绣春富贵图轴。

  用黄杨木、缅甸花梨、血檀三种材质分别制成的辟邪香熏,创意来自于东晋青瓷辟邪烛台。1981年6月义乌尚经罗店村东晋义熙十年墓出土。整体造型似狮而带翼,作昂首睁目、龇牙咧嘴状,两耳竖立,颈部饰卷曲鬃毛,背负一只圆筒,供插烛之用。可以想象,在袅袅青烟中,读着古人的发愿文,我们的心会慢慢沉静下来。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