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市民都在微信朋友圈内骄傲地“晒”蓝天。的确,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无论是绣湖广场、鸡鸣山公园,还是国际商贸城、城区主干道,都越发显得灵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义乌之所以能如此天蓝地净,除去天气的因素外,包括城市“顽疾”整治在内的环境治理功不可没。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为例,今年以来,该部门通过开展餐饮油烟排查、饮食流动摊点整治、扬尘污染治理等,多措并举,努力打造“商城蓝”。
源头管控,让美食“净身出户”
每年一到夏季,下馆子觅食的市民就会增多。然而,当你吃得津津有味时,在没有安装油烟净化设备的厨房里,浓郁的油烟就会外出撒野,破坏周围的空气环境。
为切实加强餐饮场所油烟排放监管,执法局对辖区餐饮场所开展排查整治行动,要求在城区(镇区)餐饮场所普及安装通过环保产品认证,且与餐饮场所的经营规模相匹配的高效油烟净化设施。
目前,执法局稠江大队已督促凤凰社区内的22家餐饮店安装了净化设备,还有4家正在整改中。接下来,执法队员将督促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的餐饮店定期清洗、维护油烟净化设施,确保餐饮油烟排放达标,并对油烟净化设施的运转和维护情况进行及时记录。为落实长效监管,该大队将辖区所有的餐饮店都纳入油烟电子台账系统,以便跟踪调查。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执法局共督促全市1567家餐饮单位安装了油烟净化设备,累计完成数达3536家。当前,整治行动还在持续进行中。
严管重罚,拒绝摊点“油光满面”
除了餐饮店,一些烧烤等流动摊点也是油烟污染的罪魁祸首。结合十大城市“顽疾”整治行动,执法局重点加强了对饮食类流动摊点的打击力度,并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以及相关镇街,组织力量不间断地开展流动摊点的劝导整治,坚决取缔饮食类流动摊点。
为加强源头管控,执法局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对接,实现监控信息的共享。同时,针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区域,安装了18个监控探头,实现了对流动摊点的“无人监管”,对重点区域进行24小时无间断监控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此举不仅节约了执法成本,还提高了执法效率。
针对烧烤饮食类流动摊点“昼伏夜出”的特点,执法局稠江大队成立夜间整治小组,每晚对人力资源市场、南方联等严管区域和辖区内稠州西路、经发大道、贝村路、城中西路等主干道沿线两侧进行巡查。为避免摊贩掌握整治规律,钻监控漏洞,夜间整治小组不定期地改变整治顺序,对“顽固”摊点进行强力取缔。
之前,执法局对流动摊贩的处罚额度相对较低,难以形成震慑力,容易死灰复燃。针对这一现象,该部门在加强巡查整治的基础上,加大了处罚力度。据初步统计,从今年5月至今,执法局共查扣流动摊点1358个,立案查处262起,罚款38万元,有效打击了违法行为。
多管齐下,开启扬尘“吸尘器”
除了油烟污染,运泥车等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带来的扬尘污染也不容小觑。为此,从今年3月开始,执法局联合有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建筑垃圾处置运输专项整治行动,开启扬尘“吸尘器”。
在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巡查力度的基础上,执法局从源头管理入手,对各大在建工地安装监控探头,规范运输车辆“出厂设置”,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好出入口硬化、冲洗装置及人员配备,防止运输车辆“拖泥带水”,变末端执法为先期防控。同时,执法局、城管委、公安局、交通局等部门联动配合,利用清运车辆实时监管平台、交警监控等渠道,以“既查运输车辆,又查清运公司,还要查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为原则,从重从严处罚,形成执法高压态势。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自该专项行动集中开展以来,执法局共办理建筑垃圾类案件266起,收缴罚没款224.82万元,有效遏制了扬尘污染。
呼吸新鲜空气、共享蓝天白云,这是每一位市民的愿望。然而,环境治理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不单单是政府部门的事,需要每位社会成员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商城蓝”才能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