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小候鸟的现实与梦境

发布时间: 2016-07-19 10:51:43 来源: 作者:

  义乌市城中北路有一排老房子———高两层、总长不到百米、宽三米,却分隔出64个房间,住着60多户家庭,且一住就是十多年。他们大多来自江西,也有安徽、河南等地的。

  7月一到,大批“小候鸟”涌入这所老房子,让原本拥挤的住所多了一些嘈杂。

  几天来,新报记者深入这处外来建设者集聚区,在与其中一些家庭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他们的酸甜苦辣。

  义乌版《72家租客》

  早上6点,在城中北路这排老房子里,几乎每一户的男人都已准备出门,为了生计开始一天的忙活。这些家庭的劳动力,大多从事货运、装修、建筑等体力行业,他们都想趁着天气还凉爽,早点开工。

  推开这些住户的房门,空调、电扇、电视机,该有的电器基本都有。门外就是烧饭的煤气灶,以及洗手洗菜的水槽。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间里,占地面积最大的就是那张床,其他的杂物都堆积在墙上的架子上。一旁的桌子上盖着的,是昨晚的剩菜。

  在这住了十几年,相互之间大多又是老乡,一些父母在出门前会把孩子托付给邻居照顾。

  从刚学会走路的,到个子长得比父母还高的,这些孩子只要凑在一起,就会商量当天准备玩些什么。不同家庭的孩子,相互间像是兄弟姐妹一样,就像老电影《72家租客》那样。

  简单的玩具

  一玩就是一天

  

  两岁的杭杭,是其中一户人家的孩子。午睡后,13岁的哥哥不知跑哪玩去了,他只能骑着哥哥小时候骑过的玩具车,在门前的空地上晃悠。

  因为附近的小区开挖修管道,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受到了限制。凯凯今年四岁,却是小一辈中的“孩子王”,妈妈说了不能让他跑得太远,他就拿着一台“小挖掘机”,在门前的绿化带上铲沙子玩。杭杭和几个差不多年纪的孩子想要加入,被凯凯拒绝了,小铲子在他手里紧紧抓着,不肯放手。

  凯凯的姐姐瑶瑶今年六岁,她刚睡醒就发现门前的地上躺着一只蜻蜓。瑶瑶上前一脚踩住蜻蜓的翅膀,两手熟练地将蜻蜓抓了起来,向周围的玩伴到处炫耀:“我在老家那边就经常抓蜻蜓玩。”

  还有年纪稍大的孩子,就坐在房间里玩手机,字认得多的在看小说,认不多的玩手机游戏。

  家庭条件稍好的

  才能在义乌上学

  老罗家有四个孩子,最大的女儿18岁,在附近一家餐馆打工,小儿子四岁,下半年打算送到附近一家幼儿园上学,老二老三两姐妹在金东区一所学校读初中。

  “义乌的学校太贵了,只能送到远一点的。”老罗说,自己是跑货运的,供两个女儿上学,一年就得花两万块钱。

  小枫从小在义乌长大,一直到小学前,他都是在义乌上的幼儿园。去年,他没报上义乌的小学,父母只能把他送回江西老家读书,由70多岁的爷爷奶奶带着。对他而言,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家已经让他觉得陌生。

  小枫有个比他小两岁的侄子小宇,小宇家的条件比他家稍好。小宇的妈妈说,前几天带着小宇去了一趟学校,基本上是能报上名了。“孩子带在身边读书,比较放心。”

  家长心里藏着一句

   “孩子,对不起”

  

  在爸妈做饭前的一会儿时间,小杰搬出凳子,在门前做暑假作业。与其他贪玩的孩子不同,暑假才过去几天,他的作业本上已写满了字,只留下几道不会做的题,边查字典边做。那本《新华字典》的封面已经不在了,书页有点发黄。小杰的爸爸老梁说,那是他年轻时候用过的。

  “老家的爷爷、奶奶不识字,好在孩子挺争气,学习比较用功。”老梁说,家里就一个孩子,放在老家读书也是迫不得已。“想他的时候就打个电话,不过老人很多时候都接不到。”说起孩子在老家上学很孤独,老梁只能笑着擦擦眼泪。

  记者问小杰,长大了想干什么?边上的邻居开玩笑,指着天上飞过的飞机说,长大了要当飞行员。小杰抬头若有所思,低头继续翻查字典。这个梦想或许离他有些遥远,但未必不可实现。

  这些孩子,是这60多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而这60多个家庭,是义乌100多万外来建设者的缩影。在将来,这些孩子或许会回到家乡,为改善家乡的面貌而努力;也有可能继续走父母的路,成为新一批义乌摩天大厦的筑基者。

  有人说,每个“小候鸟”家长心里都藏着一句“孩子,对不起!”但转过身去又要继续面对各种现实。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祝露娜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