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新添博物馆、体验馆 义乌市缸窑村 缸纳百物:留住千年文化

发布时间: 2016-07-22 08:57:10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叶骏

  在金华,叫“缸窑”的村子有不少,如金东澧浦、多湖都有缸窑村,而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算得上是最名副其实的一个。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红金泥资源,而且至今还保留着烧窑用的一整套东西,村里十分重视整理传承烧窑文化,建有博物馆、体验馆等,位于该村的杭畴小学也将陶艺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走进缸窑村,谦受堂、东金古道、陈记酒坊、龙眼古井、龙窑、文化礼堂、陶艺体验中心……一个个景点随着鹅卵石小道逐步展开,宁静祥和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缸瓦之墙藤蔓丛生,青石古道悠悠,千年龙窑宛在……在历史与现实交汇处,古村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故事。

  千年“龙窑”,先辈发家之源

  综合史料记载及从该村出土的陶器文物推断,早在北宋时期,缸窑村就开始烧窑制缸。究其根源是因为这个村天然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陶土资源,加上地形东高西低,利于建龙窑。南山上又有繁茂的松树林,提供了丰富的燃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陶业就在这里蓬勃发展起来。据村里的老人说,村里以前最早的窑叫“鹤窑”,与其相邻的两座分别叫老窑和新窑,后又建起了三座窑。

  1969年,村里又有人合伙建了一座长达70米的特长龙窑。那时,一般是几户人家入股合建龙窑,分户做坯,统一入窑。烧制陶器需经过取土、晾晒、过滤、练泥、制坯、刻画、上釉、煅烧等多道工序。通过大缸套小缸方式,窑室一次便可容纳上千件坯品,经过七天七夜的烧制后出窑。生产出的缸、坛、罐、瓶、壶等各类陶品,小部分留在本地销售,大部分靠水路销往外地。当时,工人们肩挑陶器到义乌江边一个“半月湾”的渡口装木船外运,后来交通发达一些,则改用拖拉机、汽车、火车运输。各类陶器能满足装水、储粮、酿酒、存酱等生产生活多方面的需求,环保、实用、耐用,很受欢迎,缸窑村的陶器因此远销全国各地。制陶业成了当时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时光荏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轻便美观的塑料及铝制品大量进入市场,代替陶器为人们普遍使用,缸窑村的制陶业渐渐陷入困境。到2005年左右,这个村的陶器厂基本停办,到如今只剩下两三座龙窑静静遥望曾经的辉煌。

  在老窑窑口,杭畴小学的陶艺老师陈云龙介绍,这个窑全长约60米,宽约2.3米,由炉膛、窑室和窑铺三部分组成。炉膛的作用是蓄热烘窑,控制整体窑室的温度。窑室呈长隧道形,东高西低顺势砌窑,拱顶呈弧形,其两侧和上方有数百个投柴孔,并设有两个窑门。窑铺建于窑室之上,为人字形屋面,用五柱八檩分十间依次抬高。龙窑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以杂柴、松枝等为燃料,最大特点是火焰有力,升温快,同时燃烧面积大,产量高。村里很多老人以前天天在这里制作陶器,听他们说起那时火热的制窑场面,真让人浮想联翩。

  “缸纳百物”,印证一个村的繁荣

  在缸窑村,狭长的东金古道穿村而过。它是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石子路,几百年来,曾是东阳、义乌及周边村镇的人前往金华方向的交通要道,当年古驿道上行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有人推测,东金古道当时之所以选择“穿村”而过,与制陶业繁荣有很大关系。

  缸窑村古建筑众多,工艺精湛,保存相对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保护价值。村内光古民居就有20余幢,呈徽派风格,大多是当年的制陶大户建造的。

  谦受堂是缸窑村极具代表的建筑,它建于清朝后期,坐北朝南,二进三大开间,边厢房各六间,全通走廊,共计十八间,砖木结构,二层十余米高。屋内皆雕梁画栋,大小牛腿104只,有古人骑狮子、骑鹿、骑麒麟,刘海戏金蟾,秦琼拿双锏,尉迟恭举双锤等木雕,栩栩如生。天井两旁的16扇隔堂门的花窗中刻有西方国家罗马字的时鸣钟,大厅内挂有玻璃丝、竹丝、羊皮等材料制作的古老宫灯,美轮美奂,别具一格。

  制陶业的兴盛,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在谦受堂西南边有20多间砖木结构平房,清末民初兴办了“丰记”黄酒作坊。选用优质糯米,取龙眼井水,经老师傅精心酿造,分装到本村生产的陶器酒坛里,经过窖藏出售,闻名八方。后来附近其他米酒厂商曾冒用“丰记”字号的标识,这也说明“丰记”的声誉比较好。

  缸窑村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创办了远近闻名的锣鼓班,并结合当时的民情民风编排了大量的剧目,经常在周边县、镇演出,获得了许多荣誉。当地的婺剧团也曾进京演出由吴晗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缸窑村设有陶器陈列馆,里面陈列着大头缸、大小水缸、花缸、长缸、龙缸、酒坛、大小饭壶、茶壶、花盆等,还有制陶坯的工具,其中有一件陶器是清代同治年间的,名叫“坐鼓”。在陶艺体验中心,游客可以体验古法制作陶艺的乐趣,里面还设立了多个大陆及台湾陶艺大师的工作室。

  2013年,缸窑村被评定为义乌市文化古村,正着手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为改善村貌,村里特地请中国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校的专家帮忙设计,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各个细节进行完善,包括设立古时陶艺产品陈列室、农耕文化陈列室,打造别具特色的经典建筑和缸瓦之屋,组织对木结构百年建筑进行修缮升级,对缸瓦陋室进行保护和修缮;开展制陶体验活动、重现当年火热制陶场景;重组婺剧团队,唱响一方戏曲;修建古道,重温历史足迹;修建龙眼井,让“龙的眼睛”再次闪亮;优化田园种植,打造美丽田园风光……“我们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只要充分挖掘村内独有的优势资源,走旅游经济之路是完全可行的。”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冯丽敏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