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驻沪总领事安迈凯接受记者采访。
编者按: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直以来,义乌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强化科技服务,打造大众创新创业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真正建设成为创新之都,全面助推经济快速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纵观发达国家发展之路,无不依托科技创新,其间虽有先后、主次、具体措施之别,但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导向、政策引领和加大投入,发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主体作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创新型人才等方面,却是殊途同归。许多国外共通的先进经验值得借鉴,大可为我所用。
近日,在市外侨办的组织牵头下,本报记者赴上海走访了多家驻沪领事馆,了解其领馆科技处的主要职能和在华业务、国外政府对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政策服务措施以及国外科创中心、研发机构在华运营和业务开展情况,为我市发展科技创新、推进招商引资、拓宽国际合作渠道铺路搭桥。
拥有800多万人的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的发达国家,被公认为创业的国度,是全世界高科技新兴企业最兴盛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60多年间,几千家以色列初创公司在各个行业崭露头角,像GPS导航、樱桃小番茄等。日前,记者走访了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试图了解这个遥远而神秘的科技强国。
“在过去68年间,以色列遭受了多次攻击,我们致胜的唯一途径,就是凭借勇气和技术占得先机。”当记者提及以色列的科技奥秘,总领事安迈凯这样说道,“创新最初的目的是存活,只有拥有强大的技术,才能突出重围,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苦难,是创新的土壤。多年不断创新,以色列在农业、医疗、水处理、绿色能源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列。
对人才的重视,是以色列科技发达的重要原因。以色列把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最主要的表现是政府对教育的高额投入,其国内的孩子免费教育延长到18岁。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安迈凯表示,以色列高校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他举例说,以色列的希伯莱大学专门设立了“转化办公室”,负责将科学成果与商业机构进行对接,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如果有企业家购买他们的研究成果,或者出资委托他们研究,商业的收益将由科学家、实验室、大学三者均分,各拿三分之一。这套机制,让科学家真正专注于有价值的研究,而不是自娱自乐。
“在以色列,初创公司很常见,经常是两三个人就办了一家自己的公司,这是以色列的一种文化。”安迈凯说,政府对于这种初创企业也非常支持。一般情况下,一家创业公司只要筹集了15%的启动资金,以色列政府就会给符合条件的公司配给85%的资金。如果这家公司赚钱了,那么政府的投入就“股转债”(把股本转为债务),企业只要归还本金和一定的利息就可以了。如果赔了,政府也并不会要求偿还。这样的政策,相当于政府给企业“买”走了一定的创业风险。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色列政府就已经开始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新兴高科技初创企业,帮助其中的佼佼者在纳斯达克上市。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色列政府主导设立YOZMA基金,撬动民间资本活跃运行。同时,政府设立的国家科技孵化器把企业家与投资者联系起来,使科技与资本有效结合。但是随着民间资本的逐渐介入、私有化进程的发展,以色列政府从初创基金、风投基金及高科技孵化器中逐步退出,让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成为新型企业孵化之盾。
为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以色列政府还设立了“首席科学家办公室”,负责制定科技政策、资助科技研发、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等。制定年度科技计划,支持大学与企业构成研发联合体,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同时,政府在提供信息、法律支持等方面也给予更多的建议。
就拿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来说,它更多的职能是为本国的企业寻找对接合作的资源,帮助以色列企业在中国植根,同时,也会组织中国代表团前往以色列走访,谋求合作的可能。
采访札记:
科技对以色列GDP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是什么成就了以色列这个“创新国度”?采访中,明显能感受到创新已成为以色列的基因,已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中。鼓励创新,绝不是一蹴而就,应该是小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大到国家对创新氛围的营造,这才是供给创新的养分,才是全民创新的基础。
义乌人从来不缺乏创新精神,义乌市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正是义乌人追求创新的结果。如今,在经济新形势下,义乌又站在转型升级的节点,发挥创新精神,主动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潮流,正努力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