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镇街 正文

小桥流水话桥西

发布时间: 2016-07-28 09:21:23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林晓燕

  

    中国义乌网7月28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林晓燕 )走进佛堂镇桥西村这个倚铜溪而建的村落,眼见的是湖光清流抱村穿户,亭台楼阁交相辉映;独具江南特色的徽派民居建筑静静伫立,青砖黛瓦的马头墙散发出飞扬的韵致;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划出斑驳的线条,更有了凝重沉静的神韵;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此情此景,不逊乌镇,不让西塘。

  曾经:道路坑洼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经常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数年前的桥西出了名的脏乱差。

  如今:村前牌坊高耸,村中廊桥亭阁环塘而立,周边的徽派农房、绿树石桥倒影水面,一个被誉为“小桥流水人家”式的美丽村庄。

  村还是那个村,水也是这汪水,但景已不再是先前的那片景。桥西村的这些变化,始于2008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得益于近年来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工作。

  今非昔比,父子两代人的“治水”梦

  桥西村不大,能人却不少,南宋政治家、理学家徐侨便是该村人。《宋史·徐侨传》曾记载:“若其守官居家,清贫刻厉之操,人所难能也。”一句话道尽族训家风。除了留下良好的家风外,据说这位先祖当年曾事农桑,把上游的铜溪水支流引到桥西,灌溉农田。数百年来,桥西村人享用着祖先留下的遗产,也承受着雨季水漫家园的忧患。

  “一到汛期村里就要发大水,在生产队当干部的父亲就敲着脸盘满村窜,嘴里喊着‘发大水了,发大水了……’提醒村民注意自身安全和家里财物。”虽然已过了数十年,但这幅画面在桥西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徐福星的记忆中依然清晰。

  “可惜在他活着的时候没能见到铜溪水患被彻底根治。”徐福星说,自己12岁那年,父亲带着这个遗憾离世。长大后的徐福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涉足商场,凭着聪慧的头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本着反哺家乡的初衷,前两年他毅然放下生意回到村里,走马上任村支书。

  徐福星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治水患。据了解,2014年春节过后没多久,他就开始着手对流经该村的铜溪河道进行拓宽的工程,从设计、立项、投标到完工,只花了两个多月,最终把河堤加高了1.8米。据说在当年五六月份的雨季,沿线几个村庄农田被淹,桥西村却安然无恙。“村里终于不再发大水了,父亲在天有灵也可以安息了。”对此,徐福星尤感欣慰。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在对铜溪桥西段实施治理后,桥西村还修缮利用铜溪“马堰”(徐侨辞官回故里,传理学、事农桑期间修筑),把溪水引流到村边,注入村内池塘,以便“洪涝排泄、晴旱灌溉、旱涝保收”,营造水乡环境。

  拆改结合,为“美丽乡村”腾空间

  这两年,全市上下积极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桥西村也不例外。

  本着“一碗水端平”的拆违原则,桥西村从2014年3月开始,分四个阶段开展全村环境大整治暨“三改一拆”行动。在佛堂镇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党员干部带头先拆,违建户应拆尽拆。最终,在广大村民的理解和配合下,拆违工作得以稳步推进。据不完全统计,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奋战,该村先后拆违117户、2800多平方米,顺利通过市“无违建村”考核。

  以改带拆,以拆促改,“拆改用”结合,这是我省“三改一拆”专项行动取得实效的关键。可以说,桥西村的“拆改结合”只是佛堂镇乃至整个义乌“三改一拆”具体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对该村来说,违建拆除只是基础,如何在“改”和“用”上做实、做足文章才是关键。

  从佛堂镇了解到,桥西村在拆违过程中,采取了“拆除一户,清运一户,绿化一户”的措施———拆除违建之后马上清运建筑垃圾,并由村里进行统一绿化,既让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又有效解决了“回潮”现象。据介绍,村里一些违建拆除后,为美丽乡村建设腾出了不少空间,有的改作绿化带,有的用作停车位。今年2月,桥西村入选首批全市农村环境卫生“十佳村”。

  就这样,一个“青山绿水,白墙黛瓦”的村落,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严晓珍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