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曲艺之乡唱响“好声音”——义乌“中国曲艺之乡”建设侧记

发布时间: 2016-08-16 10:22:01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应悦

  中国义乌网8月16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应悦)“敲起情筒当当响,放开喉咙唱开场,东勿唱西勿唱,唱一段狄青比武听端详……”8月13日,在佛堂新华剧院的曲苑书场,我市国家非遗项目、道情艺术传承人叶英盛表演了义乌道情《狄青比武》,鼓声动人心弦,演唱厚实醇正,表演潇洒自如,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台下坐着的不仅有千余群众,更有来自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各位专家领导。当天,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董耀鹏带领专家督查组来我市检查指导“中国曲艺之乡”建设工作。专家们在现场观看了曲艺演出、感受了我市浓浓的曲艺氛围后,纷纷赞叹:“义乌曲艺群众基础好,老百姓参与程度高,有历史,有土壤,有传承,‘中国曲艺之乡’建设工作做得稳,干得实。”

  本地曲种繁花似锦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是以“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表演艺术门类。曲艺包括的艺术品种繁多,根据调查统计,除去历史上曾经出现但是业已消亡的曲种不算,目前仍然存在并活跃于中国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包括相声、小品、评书、二人转,以及北京琴书、天津时调、山东快书、河南坠子、苏州弹词、扬州评话、义乌道情等等。

  据悉,我市有名的曲艺种类也不在少数,道情、小锣书、花鼓等是本地的曲艺品种,相声、小品、三句半等是“外来”的艺术形式。“道情”起于明朝,又称“渔鼓”或“竹琴”,流派纷呈,曲调通俗,适于走乡串村说唱,与评弹、莲花落、鼓子词的表演形式比较相近;“小锣书”则利用一面小锣进行敲打说唱,唱本涉及古今中外,包罗万象,风格幽默;“花鼓”是一种乡土味很浓的地方曲艺戏剧,可上演的大小剧目多达二百种,通常以吉利喜庆的基调在街头上演……

  我市的曲艺文化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都非常活跃,并一直为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着有力的支持。浅白通俗的表演形式、寓教于乐的表演内容、亲切诙谐的表演风格,为老百姓送上了一道道丰富的精神食粮。

  曲艺活动百花齐放

  2003年我市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成为浙江省首家、全国第十六家获此殊荣的县市。“中国曲艺之乡”也成为我市在文艺界获得的第二张“国字号”金名片。

  然而,在夯实“中国曲艺之乡”文化品牌的道路上,我们并没有固步自封。相反,曲艺工作不断深化、拓展:

  创建“中国曲艺之乡”以来,我市成立了义乌市“中国曲艺之乡”建设领导小组,分析研究义乌市中国曲艺之乡的建设发展情况。

  义乌的曲艺艺人常年活跃在老百姓身边,专业曲艺团演出和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交相辉映。据初步统计,在2013年通过考核的基础上,近三年来,我市开展了以“五水共治”、“中国梦义乌情”、“我的中国梦文化礼堂行”、“美丽非遗进百村”等为主题的巡回演出服务共计149场次;以宣传禁毒、环境整治、流动人口管理、安全生产等为主题的送曲艺服务活动96场次;开展曲艺文化走亲活动18场次,市广播电视台《天天有谈头》和佛堂古镇老街《曲苑书场》的曲艺节目演出1200场次,观众上百万人次。我市曲艺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兴盛的态势,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显著提高。

  难能可贵的是,在开展曲艺服务过程中,市曲协的领导班子始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特别是叶英盛老师,古稀之年,仍长期坚持参与曲艺服务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会员参与曲艺服务活动的积极性,确保了全市开展曲艺服务活动不停歇,也为商城义乌注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成为我市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享受。

  曲艺传承锦上添花

  “七岁咏鹅名声扬,讨武檄文著华章,千年文坛垂青史,初唐四杰骆宾王。”8月13日下午,董耀鹏一行来到了畈田朱小学,观看了孩子们的道情表演《宾王咏鹅》。孩子们用道情演绎了骆宾王七岁咏鹅的千古佳话,他们或说或唱,或敲打或舞蹈,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督查组的一致好评。演出后,督查组成员纷纷拿起渔鼓和竹板,跟着叶英盛老师一起体验了义乌道情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弘扬地方文化,培养曲艺事业的接班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的畈田朱小学,结合学校资源优势,提出了以道情艺术为特色教育的设想。他们制定了专门的道情艺术教学计划,并将道情教学列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由校长亲自领导,学校教师全员参与,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英盛定期授课,保证道情教学活动在学校正常开展。目前,学校共有20余名学生参加了道情社团活动,学生分布在三至六年级学段。他们经常受邀参加市里的重大活动,教学成果非常明显。

  为推动我市道情传承和发展,除了畈田朱小学外,我市还在浙师大附属幼儿园和国际商贸学校建立了道情教学传承基地。同时,继续发挥好黄大宗祠、佛堂古镇《曲苑书场》和市广播电视台《天天有谈头》栏目三个曲艺演出平台的作用。

  曲艺文化的传承与实践,不仅让群众逐渐从观众变成了主角,也让“圈内乐”变成了“百姓乐”,让“少数乐”变成了“众乐乐”,收到了以文“化”人的功效。

  曲艺文化开花结果

  都说文化是一种力量,可温暖一方百姓,可引领一方发展。

  近年来,市曲协还先后创作出了道情《鸡毛换糖再出发》、《五中全会传喜讯》、《集聚惠民好政策》和《五水共治》等,方言说唱《义乌红糖有名气》、《白事勿要寻》和《阿拉义乌侬》,三句半《九问义乌问得好》和《五水共治很重要》,花鼓小唱《又闻鼓声咚咚响》,相声《说学逗唱》等优秀曲艺节目,到群众中宣唱党的方针政策,让时代的好声音像阳光雨露一般真正普照浸润到百姓心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我市曲艺事业成绩斐然。2014年,叶英盛参加全国鼓书大赛获金奖、李艺屏参加浙江省故事汇比赛获金奖;2015年,王金明、骆华跃参加浙江省文化礼堂文化员戏曲曲艺才艺大赛获兰花奖,参加金华市第二届曲艺小品大赛获创作金奖、表演银奖。2016年,楼亚群、朱履福、傅秀松参加浙江省第八届曲艺新作大赛获得创作、表演兰花铜奖。正是这些曲艺人的坚守,撑起了义乌曲艺的一片天。

  在“中国曲艺之乡”督促检查工作座谈会上,董耀鹏一行对我市“中国曲艺之乡”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董耀鹏表示,我市“中国曲艺之乡”建设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将领导的要求、艺术家的追求和基层百姓的需求有机结合,将曲艺文化作为展示的平台、交流的窗口、传承的阵地和人才的摇篮。希望我市在下一步建设中继续发挥好曲艺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规划和领导,传播好民间文化,加强与其他曲艺之乡的交流,加强对曲艺文化的氛围营造和对道情等优势曲种的传承,加强对曲艺人才的培养和曲艺队伍的建设,拓展“曲艺之乡”品牌影响力,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