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8月15日,82岁的杨兴桂一早就书写了一个大大的“龙”,他说:“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记住历史,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早日实现中国梦,愿我们祖国像真正的巨龙一样腾飞。”
杨兴桂是义乌民间颇具知名度的书法家。不管是亭台楼阁还是祠堂碑林,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区,在义乌随处可见杨兴桂题的牌匾、楹联。很多人不知道,杨兴桂只读过100天书,他写书法缘于心底的热爱,不管条件如何艰苦,数十载如一日,他都没有放弃练字。
从小痴迷习字,自学成才上过人民日报
1935年,杨兴桂出生于义乌杨街村,他的爷爷、父亲以织布为生。杨兴桂有8个兄弟、2个姐姐。因为生活艰难,4个兄弟相继饿死、病死。
很小的时候,为了生计,杨兴桂就背上一个竹筐,手拿一把镰刀,开始割草放牛。到了读书的年龄,经不起杨兴桂的再三恳求,父母咬牙送他到学堂读书。
可是,读到100天,家里实在没有钱了,杨兴桂只好又过起了割草放牛的生活。父母无力供孩子们读书,却爱讲读书人和写书人的故事给他们听,这就成了杨兴桂小时候最好的心灵鸡汤。故事上说“字如其人”,让杨兴桂从小对写字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随着年龄增大,除了放牛割草外,他还帮父母干些农活,插秧打谷、犁田锄地……样样都干。15岁时,杨兴桂走出了人生关键的一步:他离开家来到义乌城区,准备学艺独立生活。在一家卖小吃的小店铺里,杨兴桂恳求店主收下自己,表示再苦再累也不怕,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店主听了这话,点了点头,收他做了徒弟。
不久,新中国成立,义乌城阳供销社开张了。供销社成立之初正是用人之际,杨兴桂报名去当了临时工。由于小时候吃的苦太多太多,杨兴桂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在供销社里,什么苦活脏活都抢着干,经常加班加点也毫无怨言。几年后,杨兴桂由临时工转为正式工,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
杨兴桂虽然读书不多,但是酷爱书法。他说,人不会写字,就等于树没有根。在小吃店当学徒时,他就坚持天天习字,临摹各种碑帖。
那时候,农民买了农具总要找人在上面写上名字作为标记。到供销社上班后,为了增加农具销售,加大产品竞争力,杨兴桂总是主动免费为农民“写箩筐”。特别是赶集那天,不管怎么忙,他都要帮助供销社的农具销售人员做买卖。凭着一手好字和热情服务的态度,他的书法慢慢地在农村里有了名气。1979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以《自学成才,为民免费号箩筐》为题,对杨兴桂作了报道。
一个“练”字道尽学字真谛
没怎么读过书,却写得一手如此漂亮的字,这是怎么练出来的呢?杨兴桂说,就一个字:“练!”
杨兴桂从当学徒开始,就把零花钱一分一文地积攒起来,用来购买纸墨、碑帖。上世纪60年代初,人们生活缺吃少穿艰辛困难,但他仍然坚持练字。习字没有纸张,他就买废报纸,在上面写过字后再卖出去。那三年,究竟买卖了多少废报纸,杨兴桂自己都弄不清楚。因为买卖都是在供销社进行的,有心人为他做了一个统计,共计3吨有余。
有段时间,杨兴桂穷得连废报纸也买不起,但是,稍有空余时间,他就用木炭代笔,大地为纸,蹲在地上写空心字。无论是浑汗如雨的盛夏,还是冰冻三尺的严冬,他都坚持练字。
虽然今年已经82岁高龄了,杨兴桂依然保持着每天练字的习惯,凌晨4点就起床练字,一练就是几个小时。
勤挥妙笔,不为名利
有人说,为了练书法,如此耗钱耗神为哪般?杨兴桂说,乐耕砚田,不图金银图情趣;勤挥妙笔,不为名利为人民。事实也是如此,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杨兴桂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气势雄浑,刚柔相济,已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各园林、文保单位、祠堂、风景区、商厦、农村等求匾额、牌匾、楹联者络绎不绝,杨兴桂总是欣然答应,说走就走,而且都是免费的。
杨兴桂写得最多的字是“龙”和“马”。他从1984年就开始研究如何写“龙”字,30多年来,写了数不清的“龙”。2012年是农历龙年,他精心创作了100个形态各异的“龙”字,光墨汁就用了11公斤,在绣湖公园办了一个赠送会,将这100幅“龙”赠送给前来游玩的100位市民。由于常有人上门求字,他还特意写了1000个“龙”字,结果很快就送完了。
谈得兴起,老人走到书桌前,下笔、挥毫,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字,一会儿就呈现在纸上。杨兴桂说,能一挥而就,主要是因为这个字已经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
杨兴桂对“马”字也情有独钟。在他的书房里,挂着一个“马”字。杨兴桂说,他68岁时去北京开会,因为当时是马年,他就兴致勃勃地写了一个2.6平方米大的“马”字,获得了与会者的赞赏。刚好,其中有一个苏州企业家擅长苏绣,兴之所至,就把杨兴桂写的“马”字绣上苏绣。远远看去,这“马”正欲飞奔。当场就有企业家愿出高价买下这个字,但杨兴桂舍不得,因为当年在部队服役的小女儿也是属马的,所以,这个“马”字一直保留至今。
“我最爱写龙和马,寓意是龙马精神,这是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杨兴桂说。书法有成后,他每年都为义乌吴店革命老区民众写楹联;每逢八一建军节和春节,他都要去慰问驻义雷达部队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