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年前的丝路驼铃,余音不散、凿空而来,变成了一声嘹亮的汽笛——8月28日上午10时25分,义乌铁路西站,“中欧班列(义乌—阿富汗)”首发启程。50车100个标箱,满载“中国制造”,直奔新疆阿拉山口口岸,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终点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15天穿越7500公里。
这是义乌第五个方向的“国际货运班列”:2013年4月23日,“义乌—中亚五国班列”开通;2014年11月18日,“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首班出发;2016年1月28日,我国首列开往中东地区的货运列车“中欧班列(义乌—德黑兰)”开通;8月13日,“中欧班列(义乌—俄罗斯)”首发启程……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岁月抹不去古丝绸之路印迹。今天,一群“敢为天下先”的浙商,又在“一带一路”大舞台上创造出两个“独一无二”:在30多个开通了中欧班列的城市中,出发地义乌是其中唯一的县级城市,是唯一由民企运营的班列。
看到大量货物从发往新疆再转到中亚等地,冯旭斌创立了义乌市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进军铁路国际联运。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的演讲中,正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一带一路”大幕拉开。“义新欧”随后诞生。
2014年11月18日“义新欧”拉响了首班汽笛,21天、13052公里,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最终到达马德里,“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战略从构想走向落实。
从第1列到第500列,中欧班列历时4年;从第501列到第1000列,7个多月;从第1001列到第1500列,5个月;从第1501列到第2000列,仅用时3个半月……“中欧班列从7月21日到今天就发运了10列,本周开行5列。”8月24日,冯旭斌更新了一条朋友圈,报出喜讯。“它的成长实在太快了。”这条运输线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通关便利、缩短时间、运损极小,为企业出口降低了成本。
“中欧班列带动浙江民企在‘一带一路’布点,是‘走出去’的跳板。”义乌市陆港事务与口岸管理局副局长鲍卫东认为,火车开到哪里,合作延伸到哪里。今年3月,地处“义新欧”沿线的波兰华沙中国小商品城首个海外分市场开业;此外,义乌企业已经在莫斯科、马德里、里斯本、开普敦、悉尼等地建设22个海外仓。对这些城市而言,前来投资的中国企业并非“金主”,而是能帮助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合作伙伴。
大规模“走出去”的同时,中欧班列也在高水平“引进来”。“中欧班列是进口贸易的孵化器。欧洲有很多优秀的中小企业苦于没有机会来中国,通过我们的‘供应链集成服务’,这些企业对接义乌市场经营户后进入中国。”冯旭斌说,天盟公司已经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设立了办事处。
法国《世界报》作者伯努瓦·维特金在报道中欧班列时感慨道,只要欧洲人开始在回程的列车中塞满中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这条横贯亚欧大通道的线路有望实现“汽笛一响,黄金万两”。“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它正在重新塑造中国和欧洲的经济地理,开启“共赢主义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