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江流经佛堂,江面变得宽阔,江水平缓。三桥飞架而过,给佛堂增添了几许秀气。自北而南三座桥分别叫伏虎桥、万善桥、渡馨桥。其中的万善桥是地处三桥之中的一座步行老桥,它的前身是一座古老的浮桥,桥名就叫万善桥。
古镇佛堂的历史始终和这条义乌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堂镇的许多地名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的痕迹,如盐埠头、新码头、小江滩、浮桥头等等。说起万善桥,这里还有一段传说。
很久以前,佛堂就是一座秀美的江南古镇了,来自各地的商贾匠人、文人骚客都云集此地。义乌江从镇旁流过,那时江上还没有桥,一江春水把两岸的人们隔断了,来往的行人都靠一叶孤舟摆渡过江,很不方便。要在宽阔的江面上造一座桥,就当时的技术、材料和实力都还是令人望而却步的举措。船是中国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于是,人们就想在这里搭一条浮桥,方便众人出行。
金华傅村有一个姓杨的员外,他看中了佛堂这块风水宝地,打算在佛堂定居下来开爿山货店,并亲自将自己的芳龄女儿许配给佛堂好友的儿子为妻。虽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对小青年倒也情投意合,他们准备择期完婚。
婚期临近,杨员外那边正忙着给女儿赶制嫁妆。他所担心的是,从傅村到佛堂要过义乌江,庞大的送嫁妆队伍如被江水所隔,岂不误了大事。听说佛堂的百姓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着手铺设浮桥,他喜出望外,当即许诺资助一条连接各条大船的大铁索。员外亲自督阵,从各地雇了十几个有名的铁匠,生炉挥锤,锻打了几个月。那铁索打好一环,就在盛满桐油的缸里浸上三天三夜,而后一节一节地连成乌黑粗大的铁索。这铁索和船只两端的大铁环相连,把二十只大船连成一个整体。这铁索虽经长年风雨的侵蚀,依然乌黑油亮,永不生锈。员外用自己资助的铁索,联接了下一代人的幸福,也联接了江两岸人民的友谊。
浮桥和古镇的老街联在一起,增添了小镇的古朴,也增添了江面的恬静。因为它是万众一心办成的一件善事,故名“万善桥”。随着时代的进步,佛堂的浮桥被拆除了,替代它的是一座水泥便桥,但万善桥的桥名却仍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