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0月13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婷)走在江东街道金村的小弄堂,毛里塔尼亚商人西德总是能抓住大伙的眼球。不仅因为他是外国人,更因为他那一口地道的义乌话。
“你好,你吃过没……”平日里,西德边走边笑着用义乌话和街坊邻居打招呼,大家总是热情地回应他。对于眼前这位非洲商人,邻居们早已不陌生,甚至已经把他当成“义乌老乡”看待。
“我在金村已经住了14年,是这里的老街坊了。”对此,西德颇为自豪。和很多来义创业者相比,这个来自北非的商人更了解义乌。他不仅见证了义乌的发展,还参与其中,并已融为一体。
在义乌“下海”经商
在义乌,西德和很多非洲有志青年一样,怀揣“淘金梦”而来,在异国这座繁华小城摸爬滚打,将自己的梦想和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
1994年,西德19岁,被公派到中国来留学,在北京学了一年语言。之后,他到大连海事大学学习船舶驾驶,接着又完成了航运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业,毕业后就职于海运公司。
“海上的生活很辛苦,也很枯燥。”西德说,在航运公司办公室上班期间,自己接触到了不少来自毛里塔尼亚的商人。这些商人想到中国采购商品,但是苦于不会说中文。
就这样,会说汉语的西德成了商人们追捧的对象。西德帮助他们在中国采购商品,帮他们找相应的工厂,帮他们与客户沟通。来来往往中,西德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
2000年,西德从中国朋友处了解到了义乌的情况,立即踏上了到义乌的旅途。不曾想,“掘金”的种子就此播下。“我去过中国很多地方,但对于非洲来说,义乌市场是最适合的。这里的商品丰富多样、物美价廉,更重要的是品种和档次的选择空间很大,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解决‘一货一柜’的问题。此外,中国商品在非洲很受欢迎,比如毛里塔尼亚的小商品全部是‘中国制造’。”
2001年,怀揣着5万美元,西德在义乌正式“下海”经商,分别在毛里塔尼亚成立了自己的外贸公司和义乌办事处,一个作为在毛里塔尼亚的商品推广基地,另一个则是中国的采购总部。
从刚开始只能聘用临时雇员,到现在公司规模稳步扩大,对于自己事业的发展,西德很感激义乌的发展所提供的机遇。他说:“我刚来义乌的时候,这里的外国商人没有现在这么多,生活工作方面也没有这么便利,尤其是外事手续办理起来比较麻烦,当时像办体检证明、居住证等手续还得跑到上一级城市,每次都要花上一两天。后来,这一切慢慢地都变好了,现在更是‘一条龙’服务,义乌政府在其中做了很多努力。”
经历了十余年的打拼,如今西德的生意已基本覆盖非洲西北部地区,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冈比亚等国家。每个月,西德都会采购至少5个集装箱的商品发往非洲,价值不少于300万元。
成为“义乌通”
提起一口顺溜的义乌话,西德说完全是自学的。2004年,在义乌已经生活了三年的西德,对义乌话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学习义乌方言,他特地做了笔记,通过音标方式自学。平常只要一有空,他就和义乌人聊天,提高义乌话水平。
在西德的心里,早已把自己当作一名义乌人了。他熟悉这里的一切,觉得这里和毛里塔尼亚国内没什么区别。他说:“义乌的阿拉伯社区很便利,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地方。有阿拉伯风味的餐厅,有清真寺,有阿拉伯人开的理发店,阿拉伯人很多,大家的生活习惯都差不多,平时交流、活动都没有任何问题。现在,我一离开义乌就感觉像是到了外地,就很想回到义乌。”
由于西德在义乌时间很长,又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加上头脑灵活、性格沉稳,被大伙推选为义乌毛里塔尼亚商会会长。西德说,目前在义乌的毛里塔尼亚人有数百人,在义乌阿拉伯人群体中的占比不小。他们中有不少人,通过西德了解义乌、到义乌创业。西德也热心于帮助大家。
“过段时间,义乌国际马拉松赛又要开跑了。不少毛里塔尼亚的朋友想要报名参加,这几天,我正忙着帮他们报名。再过几天,义博会也要召开了。每年的这个展会,我们都会参加,这次也不例外。这些天,我正在邀请毛里塔尼亚商人来义参展。”西德说,除了帮助朋友,他更愿意成为毛里塔尼亚和义乌之间的使者。多年来,西德已经安排接待了多名毛里塔尼亚政府官员来义考察访问,让更多的人了解义乌。
自从世界商人之家成立以后,西德的“朋友圈”也越扩越广。繁忙的生意之余,他积极参加世界商人之家的活动。“义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这里有我的事业、家庭,还有我的未来。我希望义乌明天更好。”西德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