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今日话题 正文

活跃基层文化不能只靠广场舞

发布时间: 2016-11-28 10:31:10 来源: 每日电讯 作者: 萧海川

  在基层,文化建设正迎来新变化、新现象。前段时间,一个近郊农村的社区书记“诉苦”说:跳广场舞本来是农村地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却开始被洗脚进城的新市民们嫌弃了。被嫌弃的原因不是广场舞太俗、太土,而是嫌它声音嘈杂、扰民。这让他犯了难,社区建好的文化广场等设施总不能闲置,“考虑今后要教大家太极拳、太极剑之类的活动了”。

  很多远离城市喧嚣的村庄,即便经济实力有所欠缺,文化需求也很强烈。山东泗水县椿树沟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但三年前,村里依然想方设法利用上级政策与资金建起了乡村儒学讲堂。大学教授或文化志愿者每两周来讲一次课,每次连讲两个小时,农闲时还要加课。讲课所依傍的教材,则从《弟子规》慢慢过渡到《大学》《中庸》等。

  有的乡村甚至自建了博物馆。山东新泰市高崖头村,依托1978年兴建的村级扬水站,建了一座民俗博物馆。博物馆还多方收集到千余件民俗物品。其中既有农业生产常用的各式农具,也有日常生活淘汰的老物件。当地人更将这里看成是故乡的一张名片,平日里喜欢领着亲戚朋友来博物馆转转看看。

  一谈起基层文化,跳广场舞、读《弟子规》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确实,近年来,这“一舞一书”在基层文化普及与建设中,出力甚多、作用不小。在火遍城乡社区的同时,它们也成为各地文化建设的标配与符号。但是,要让基层文化活起来、让百姓精神世界富起来,是不能仅凭几种广场舞或几本教材就一劳永逸的。

  跳广场舞、读《弟子规》之所以风靡,成为跨越地域、职业、年龄的文化生活方式,除其自身简单易学、便于组织等特点外,也受益于其他方式不接地气而缺乏足够吸引力。比如,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建设书报阅览室等,已很难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当各地淘宝村、电商特色村如雨后春笋般勃兴时,互联网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改变更为深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愈发普及,人们的情感交流与文化消费就愈加碎片化、个人化。如果点几下手机就能获得最新资讯,下几个app就能享受影音娱乐,那些露天银幕或阅览室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呢?

  这些变化终究是方式的更迭,而非需求本身的存灭。经济社会需要转型升级,文化社会同样需要新手段来培育精神世界的万紫千红。

  发展基层文化,就要让文化留在身边。文化的繁荣发展,靠的是贴近百姓、服务群众。这需要想方设法弥补专业人才的短缺。如今,有的地方打通职能部门纵向壁垒,促使专业文化人才向下沉淀;有的地方选择在最基层培养文化带头人,成为带不走的文化队。这些探索,都值得推广。

  发展基层文化,就要使文化融入生活。文化之功,犹如滴水穿石。今天的努力或懈怠,成效需要很长时间方能显现。譬如,有的地区开展“鲜花送文明”活动,坚持十几年才成为文化品牌,才能令“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理念落到实处;有的村庄连续十年自办文艺晚会,才培养出当地首屈一指的庄户剧团。

  发展基层文化,就要令文化生活方式与时俱进。跳广场舞、读《弟子规》也会被其他方式取代。更新换代中,能否准确把握住文化发展的脉搏尤为重要。一旦新旧文化生活方式出现空当,消极因素便会乘虚而入,世风日下、时风浇薄也在所难免。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内核。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文化血脉未曾干涸断流,留给今人鲜明的发展脉络。这靠的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双眼向下、扎根泥土,从普通与平凡中构筑民族文化的骨骼。走好基层文化建设的每一步,都有助于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更久远的未来。

编辑: 何冬圆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