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义乌网络文化季——“我的企业我的家”企业文化展示活动目前正开展中。哪些是义乌具有特色企业文化的企业?近日,中国义乌网记者深入企业采访,通过展示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员工关爱等内容,集中宣传展示义乌优秀企业文化,增强新义乌人及务工人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广场全景图
中国义乌网12月15日讯(记者 蒋守洋)老车站·1970文创园是义乌第一个城市慢生活区,由义乌老车站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义乌大禾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在商业氛围浓厚、电商园众多的贸易城市义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存在增添了一抹文艺范儿。文创园的工作团队也被贴上了好玩、活力、创意的标签。
为义乌留住一份“城愁”
义乌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打造的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江南风景。乡愁,是人们对故乡记忆的眷恋和思念,而这,其实并不一定是每个人的记忆。对于在义乌快速经济发展中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一代来说,不少人的“乡愁”已然是充满城市生活的“城愁”了。
1970文创园团队打造和体现的或许更多就是义乌城市变迁中的一些发展印记。
园区主体为原义乌登峰机械厂的厂区及义乌老火车站中纺仓,保留了绝大部分原有建筑,这些建于1970年代的建筑,整体格局有着浓浓的工业风和时代印记。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些不可再生的工业遗存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在沉寂中消失或是改变后重生?1970文创园团队的答案是后者。
1970文创园工作团队借鉴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发展文化创意园区、街区的理念,从2016年开始在这块占地60亩的工业旧厂区启动了留住“城愁”的工程。结合义乌特有的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模式,可容纳200家业态的融时尚、创意、生活、美学为核心的新型文创产业综合体逐步成型。
工作人员扮演熊本陪你一起看书
快节奏城市中的“慢生活区”
义乌是一座工作生活节奏都很快的城市。每个人行色匆匆,忙碌地生活,紧张地工作,有时候想找个地方慢行几步,似乎都很难找到这样的地方。
老车站·1970文创园的工作团队由60后、70后牵头的投资团队与80后牵头的运营团队组成,运营团队中也不乏充满活力、创意的90后。
园区总设计师季慎峰说,这几年,文创园开始在很多地方流行。很多地方的文创园,是一个集生产、生活、创作为一体的园区,它既提供服务,也是一个展示当地文创产业的社交平台。义乌是一座享誉海内外的国际商贸名城,贸易经济发达。但是,义乌目前旅游、文创精品展示、文化体验功能区块分散。缺乏一个可以让大家体验城市文化的地方。“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工作,为义乌市民打造一个可以感受文化艺术的城市慢生活区。同时,我们通过园区去搭建原创、设计、艺术平台,为义乌中高端人才提供创业基地,为义乌的发展留住人才。”季慎峰说。
团队活动照片
不轻松但有意思地工作着
老车站·1970文创园运营团队负责人周播说,文创园的运营需要70后、80后“老油条”们把舵,也需要充满想法、敢于拼搏的90后“小鲜肉”们激情扬帆。对于团队来说,基层员工以90后为主,把“创新”、“活力”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让员工在包容、开放的工作氛围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给员工更大的发展空间。
被叫“吕妹妹”的吕晶,每次都在园区转一转,转着转着,脑子里也就转出了新点子。从团队入驻到如今初显成效,她和小伙伴们一起搬过砖、蹲在工地吃过泡面,跟客户“斗智斗勇”,如今说起来都是一种有意思的经历。
吴铭在这个团队已经工作两年多了,他将自己所学的消防知识运用在园区的工作上,并且不断提升技能成为总经理助理。他说:公司给了平台去认识不一样的世界,公司特别愿意把一些好的学习机会、交流机会留给基层员工,拓宽学习渠道,甚至给员工搭建自我表现的舞台,这使我们都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90后员工赵李说:对于个人来说,在工作中可以获得成就感是很重要的事情。公司创始人本身就是一群有梦想的人,成为公司的一员让我非常自豪。选择这份工作,是希望自己做的那些小事,可以让义乌这座商业氛围浓重的城市绽放不一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