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寒风瑟瑟,他们缘何露宿义乌街头

发布时间: 2016-12-16 09:34:40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记者 刘军 通讯员 王春峰

  中国义乌网12月16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刘军 通讯员 王春峰)12月14日深夜,感觉像是这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西江路锦都豪苑段已难觅行人踪影,路面上偶尔有一两辆汽车疾驶而过。马路对面有一座“山体式公园”,在寒夜中显得异常寂静。

  公园石阶上,一支由市民政局救助站、义乌爱心公社组成的10多人的队伍拾阶而上,他们携带着棉衣棉被、生姜热茶、方便面等物资。

  寒夜中,他们蜷缩在冰冷的地面上

  公园最高处,寒风凛冽,不禁让人打了个寒颤。大家裹紧了羽绒服,一挺腰,把羽绒服的帽子兜在了头上。公园最高处有一凉亭,救助站站长打亮了手电筒,照亮了凉亭走廊,地面上竟睡着10个人。

  他们蹲下身,轻轻推醒一位熟睡的人。一个年轻的面孔从薄薄的被子里探出头来。年轻人姓鲍,十年前就来到义乌打工,他说自己起先在工厂务工,实在不喜欢有时还要上夜班,干脆就不干了。他卷起铺盖到了香山路上的“劳务市场”,每天白天打零工,夜晚就在街头随便找个地方睡觉,后来发现这个地方离劳务市场挺近,又很安静,就搬过来了。“今天,帮装潢的人家挑砖头,挣了160块钱,而去住旅馆得花二三十块,还是在这里凑合一下。”年轻人说。“去救助站吧?”救助站长关切地问。年轻人说:“才不去呢,明天还要干活呢!”

  “干嘛呢,人家在睡觉,明天还要上班,别吵了。”一旁睡在地上的两个人钻出被窝,很不耐烦。一名志愿者说:“带你去救助站住吧,可以免费吃住,还有暖气。”

  “不去!不去!”两个人异口同声。救助人员为他们送上热气腾腾的姜茶和一些方便食品,并为其中两人送上了棉被,他们只回了一句:“先放在那里吧!”

  随后,救助人员又前往江滨路人才市场段。马路两侧的店面门前,躺着很多露宿街头的人。在一家药店的门口,蜷缩着一个男子,旁边停着一辆装满废品的三轮车。他来自安徽阜阳,平时吃点饭店里剩下的炒面就能填饱肚子,有时捡些废品卖钱,天冷以后有位流浪朋友还送给他一些旧被褥。无论救助人员怎么劝说,他都不愿意去救助站。工作人员拿来一条崭新的棉被和一件棉大衣给他御寒,注意到这男子旁边还放着半瓶酒。

  救助人员告诉记者,很多流浪乞讨人员都习惯了这种生活,现在的救助政策要求尊重被救助者的意愿,所以他们的救助常常遭遇尴尬。

  回家的路,需要全社会的爱心来铺就

  次日凌晨,记者与市民政局、救助站、爱心公社、城市有爱等部门和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又先后前往南门街南门大桥段、国际商贸城客运中心附近等地进行巡查,发现了不少露宿街头的人。

  “去救助站吧”、“帮你联系家人”、“送你回家”……对于救助站的“避寒邀请”,几乎所有的街头露宿者都拒绝。我们不禁心生疑问,救助站有房、也有一日三餐,为何还有这么多人不愿意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呢?在贝村路与江滨西路交叉口,来自安徽滁州的一名街头露宿者说:“谁要去那儿?在外面找工作,找到了一天能挣100多块,天当被,地当床……习惯了!”他接着说,自己也想睡宾馆,可是工作难找,挣不到钱。再者,打工在外,他们不愿把钱浪费在“享受”上。

  “气温这么低,这么多人躺在大街上,让人感到有些冷。”不少市民这样说。有不少市民、社会爱心组织和人士给予他们棉衣、棉被、食品等方面的救助,市民政局救助站等也全力展开救助行动,并向全社会发出参与冬季救助工作的倡议,公布了24小时爱心热线85522362,一旦接到流浪乞讨困难群众的求助电话,或是群众来电报告流浪乞讨人员的线索,他们做到及时响应、有求必应、应救必救。但尴尬的是,主动救助常常是找不到救助人员,或救助人员只要物资不进站。基于救助必须本人自愿的原则,救助站也没办法采取强硬的手段,只好增加巡查频率,一旦发现有衣物单薄的流浪人员,便送给他们棉衣棉被、方便面等物品。

  “流浪乞讨人员不愿进救助站,既浪费公共资源又影响城市形象,只有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救助所面临的困境。”一位市民说。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