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头图 正文

义乌22个地名成文化遗产 以后这些地名不能随意变更

发布时间: 2016-12-20 11:35:06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蒋守洋

义乌。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义乌网12月19日讯(记者 蒋守洋)佛堂、大元、杭畴、鸡鸣山、绣湖……这些义乌人熟悉的地名都成为文化遗产了。

  日前,义乌市民政局正式公布了义乌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2个重要历史文化地名被列入保护名录,以进一步保护义乌历史文化特色,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

绣湖、大安寺塔。图片来源于网络

  “地名文化遗产是义乌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第一批公布的地名一般都有上千年的历史,每个名字都有一段故事,这些都是义乌人的的记忆,游子的乡愁。”义乌市民政局地名办负责人严伟豪说,义乌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坚持使用为主、注重传承的原则。

佛堂老街。中国义乌网记者毛旭倩摄

  也就是说,以后被列入保护名录的地名,没有特殊原因将不得轻易变更。因特殊原因不再使用的,将按照地域就近原则在新建地理实体命名时优先采用;无法恢复使用地名,也将采取挂牌、立碑等措施进行保护、宣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义乌这些“千年古名”的故事:

古月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义乌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古县

  义乌市

  根据历史典故、民间神话传说得名。《[嘉庆]义乌县志》童楷序:邑以乌名,志孝也。乌伤名称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卷十:“东阳颜乌以纯孝著闻,后有群乌衔鼓集颜所居之村,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至孝,故慈乌来萃。衔鼓之兴,欲今聋者远闻,即于鼓处置县而名为乌伤。王莽改为乌孝,以彰其行迹云。”;一说:古越国时称乌上,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秦始皇平百越后,要统一中国,不允许越国的太阳重新升起,所以建县时把改为乌伤,意为越国的太阳已伤,再也无法升腾;一说:乌伤为古越语地名,其意不详。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称义乌县。县名义乌与县名乌伤,其义无别。《孝经•三才》:“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清嘉庆《义乌县志》载:唐虞为《禹贡》扬州之域,荒服之地。自夏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号于越,此地在其西鄙。历商至周皆属于越,战国时为楚并,乃属楚。秦嬴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名“乌伤”,属会稽郡。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公元9年)时,改县名乌孝。东汉建武初复称乌伤。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会稽郡西部设东阳郡(郡治长山),乌伤县属东阳郡。历晋南朝的宋、齐朝二百三十多年,情况不变,梁、陈、隋、州郡名称屡变,隶属关系未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于乌伤置稠州,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分割稠州置乌孝、华川两县。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废稠州,建义乌县,这是义乌县名之始。辖境虽有变化,但义乌县名经一千三百余年,一直未变。1988年撤县改置义乌市(县级)。

  义乌名人辈出,先后涌现“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宋代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及现代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等历史名人。

  古镇

  佛堂镇

  以吉祥嘉言得名。据《傅大士文集•嵩头陀传》和《[嘉庆]义乌县志》记载,相传天竺国达摩,在南朝梁代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到了乌伤,募建香山寺。梁代普通二年(公元521年),为纪念胡僧人嵩头陀投磬救助洪水灾民,后人于投磬处建“渡磬寺”,寺中有一楹联:“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四方”。人们就以上下联的第一字,取地名为“佛堂”,而渡磬寺又称古佛堂。

  义亭镇

  以亭得名。据《民国义乌县志稿》载:“后唐清泰年间(公元934-936年),忠壮太尉鲍禄阵亡乌伤,勅葬蓬塘筑室墓西铜山麓。宋乾道年间,九世孙节度使瀚,购地筑亭行人憩息,遂号义亭,迁为里居。”沿用至今。

  赤岸镇

  以地理位置得名。原名蒲墟。蒲,一种水草,可编席;墟,乡村集市。原是以交易蒲草及制品的集市,故名蒲墟。据《網山朱氏宗谱》载:晋永兴初(公元304――305),泛遂家蒲墟村,日后簪缨蝉联,每钜族联姻,亲近郊送,伞色旌旗灿烂,映派两岸尽赤,乡人荣号曰赤岸。西晋永兴初(公元304――305)朱泛仕东阳、临海二郡太守,善乌伤风土淳厚秋满遂家蒲墟居焉。西晋时称蒲墟,南齐改称赤岸至今。

  古村落

  大元

  位于江东街道。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吴兆因年迈向哲宗请求辞官到义乌南山北麓建居,并奏请皇帝敕封村名。哲宗念其父子两代忠心事国,百姓敬仰,遂口封大元。大元两字其意有二,一为状元公长子居住之地;二是状元子孙居住此地,必定人丁兴旺,事业发达。

  夏演

  位于城西街道。以纪念人物得名。《梅氏夏演楼氏宗谱》载:“予村自夏抵周封东楼公于杞,汉太师公㫓由会稽御葬青山。梁封燕国公偃居凤山,演至宋,讳楫者卜居于此后,筑进远堂,以联瓜瓞,以祀先贤......”夏演之意为楼氏始祖自夏朝繁衍至此,寓家族历史悠久,繁盛庞大。主姓楼,宋大观二年(1108年),机三十讳楫,字元升自梅溪竹山里迁。

  曹村

  位于后宅街道。主姓曹,以姓得名。据《稠岩曹氏宗谱》载:曹氏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由金华含香迁稠岩。曹村位于稠岩下。原塘李乡政府驻地。

  华溪

  位于廿三里街道。村前一溪,溪岸花木相间,溪流花木掩映,溪岩五颜六色,称华溪。村以溪名。据《华溪虞氏宗谱》北宋初先祖虞元吉由东阳迁居。原华溪乡政府驻地。

  葛仙

  位于佛堂镇。以山得名。清康熙《义乌县志》:“葛仙山,县南五十里,高一百五十丈,有炼丹岩,相传葛仙翁炼丹于此”,故名。因村处葛仙山北侧,故名葛仙。《民国义乌县志稿》:“二十一都,一图,葛仙,宋,陈信臣由东阳(今磐安)官桥迁。”宋时已有该村,名称沿用至今。

  杭畴

  位于义亭镇。以风景得名。《杭畴陈氏宗谱》载:“本地有两巨塘,塘下有膏腴若干顷,且南峙八宝(山),临枧湖;左有仙姑山,右有葛仙峰。诸胜景其幽雅可人,仿佛杭城遂下”,故名杭畴。宋时已有该村,南宋陈姓迁入,称杭畴,名称沿用至今。

  翁界

  位于苏溪镇。据《金峰翁氏宗谱》载:原称金峰,村以山名,金峰山峰似金字,故名。翁氏居住后改金峰为翁街,意即此地是翁氏里居。后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60)翁冼良自福建莆田迁。原巧溪乡政府驻地。

  倍磊街

  位于佛堂镇。以奇石数量而名。相传村旁东溪、西溪汇流处有六块色彩绚丽的石头(萤石),名双溪六石,因磊字有三石构成,加倍即为六石,故名倍磊。明代村落初具规模,有商行,东南、西北有两条街,交叉成十字形,故名倍磊街。明万历、崇祯《义乌县志•卷二•乡隅》和清康熙、嘉庆《义乌县志•卷一•乡隅》均有“倍磊街”的记载。《义乌市志》:“北宋至道三年(997)陈珂由东阳束溪头尚书堂迁居义乌倍磊、塘西村。”倍磊在北宋已有,明代已称倍磊街,名称沿用至今。原倍磊乡政府驻地。

  楂林

  位于大陈镇。以历史典故得名。《南史》述:张敷小名楂,父邵,小名梨,文帝伐敷曰:楂何为梨?答曰:梨百果之宗,楂何敢比。后邵亡,敷衰恸,毁瘠成疾而卒。武帝旌其孝,称敷所居为张孝里。因此以张敷小名楂字,并取原籍梅林的林字,而称楂林,以示子孙似张敷世世无失孝发之意。骆姓,宋乾道年间(1165至1173)由梅林迁居。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村呈梯形,块状,沿溪分布。属革命老区村。原楂林镇镇政府驻地。

  山川

  鸡鸣山

  位于江东街道。以流传故事命名。清嘉庆《义乌县志》载:昔,有人闻金鸡鸣其上,群鸡皆应,故名。或曰:昔,山有鸡鸣而群鸡皆鸣。或曰:唐,崔志韬逐化虎之妇至此闻鸡鸣,故名。清嘉庆《义乌县志》有记载名鸡鸣山,又曰唐已有此名。

  云黄山

  位于佛堂镇。嘉庆《义乌县志》载:云黄山,周十里二百步。梁,傅大士于此行道,黄云盘旋其上,状如车盖,故名。昔山顶建有善慧傅大士塔,故又名塔山。云黄山之名在梁朝时得名,沿用至今。

  龙祈山

  以村民活动场所得名。旧时天旱,村民祈雨于此,故名。明崇祯《义乌县志》载:龙祈山,县北四十八里,高六十丈,西有水名深坑,自县北流入浦江,旱年居民祈祷,故名。

  德胜岩

  位于后宅街道。以吉祥嘉言得名。《【万历】义乌县志》载,稠岩,山密稠叠,山顶有巨岩,故名。明末,称德胜岩。在义乌北,因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一般打仗出兵从北出。之所以取名德胜,意为“以德取胜”、“道德胜利”。明朝前称稠岩。

  河湖

  绣湖

  位于稠城街道。以所处环境情况得名。绣湖,又名绣川或绣川湖,四周群峰环绕,云霞掩映,景色如绣,故名。《宋濂集、华川书舍记》称:“乌伤有大泽曰华川。唐武德间,尝置华川县,今之所谓绣湖,即其地也。”旧县志载:“绣湖,县治西有湖,广数顷,群峰环列,云霞掩映,烂然若绣,湖因以名。”明万历《义乌县志》载:“濒湖寺院及好事者多建亭台,为游赏之地,内有八景:驿楼晚照、烟寺晚钟、花岛红云、柳洲画舫、湖亭渔市、画桥系马、松梢落月、荷荡惊鸥。现位于市区中心,面积0.02平方公里,湖边有建于宋大观四年(1110)的大安寺塔、绣湖公园和绣湖广场。

  桥梁

  古月桥

  位于赤岸镇雅治街村西侧龙溪之上。以天体得名。月为天体,故名。宋嘉定六年(1213)建。桥顶压梁石上刻有““皇宋嘉定癸酉年秋润月建造”字样。原名野墅桥、大桥,县志记载:“大桥:县南四十里,一洞高二丈,广丈余,修亘五丈,跨龙溪之上,去野墅西里许。”古月桥全长31.20米,桥面宽4.5米,采用单拱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建造,为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肋骨拱券结构折五边形石拱桥,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宇

  双林寺

  位于佛堂镇云黄山下。因树得名,以傅大士依双梼树结庵而名。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傅大士依双梼树结庵,梁大同六年(540)檀越贾昙颖即此开基建寺。几经重建。据史料记载,义乌双林寺建寺比天台国清寺还早56年,在宋英宗时又被皇帝改赐名为宝林禅寺,并被宋宁宗钦定为天下禅宗五山十刹之一。在历史上,双林寺与梁武帝、北齐文宣帝、陈宣帝、隋文帝、隋炀帝、吴越王、宋英宗、宋徽宗、明太祖、日本天皇等都曾有关联,名声极其显赫。

  古塔

  大安寺塔

  位于稠城街道绣湖畔。以大安寺得名。塔建在大安寺旁,先有寺,唐咸通八年(867)建,后有塔,塔以寺名。大安教寺旧为尼寺,名菩安。宋大观三年(1109)徐秉哲改为僧寺。大观四年,吴圭出资在原寺旁建大安寺塔。明代陈永诚曾倾家资重修。寺已毁。1996年义乌市文化局向社会筹资修复塔顶。清嘉庆《义乌县志》载大安寺塔于宋大观四年庚寅(1110)建,属六面五级砖木构楼阁式塔。据史料考察,腰檐与平座栏杆、塔刹等民国时已毁。现仅存塔身五层,残高23.45米。2011年,大安寺塔被浙江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地

  骆宾王墓

  位于廿三里街道,为纪念墓,以纪念人名字得名。骆宾王(619-?),浙江义乌人,为“初唐四杰”之一。公元684年,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著名的《讨武瞾檄》。《中国名胜词典》中记载:“骆宾王墓:在浙江义乌县城东15公里枫塘。墓前石碑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重建。”1966年被毁,1989年12月重修。骆宾王的归宿,历来是一个玄奥之谜。自写了《讨武瞾檄》一文后,便仙游而去。现江苏南通狼山脚下也有他一处归宿地。

编辑: 何冬圆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