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名片:
陈炫华 市科协主席
韩红英 市经信委办公室主任
赵丽萍 浙江永达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婷婷 浙江华义医药有限公司党支部组织委员
方素娟 浙江小龙人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潘小丽 浙江百隆针织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
冯向华 华川集团党支部书记、部门经理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陈炫华:实体经济是义乌经济发展的基石,要筑牢实体经济这个“压舱石”,实施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是重要路径。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我们要积极创新引才方式,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以创新型人才政策加分,以政策筑巢引凤,以服务保驾护航,保护人才的良性成长,形成尊重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深入实施“千人计划”“义乌英才”计划等人才工程,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培育和集聚一批产业急需的“义乌工匠”。
作为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市科协部门也将发挥科协主导力量,紧密联系义乌实际,宣传好我市的人才政策,尤其在柔性引进人才方面,将充分吸引更多的院士和其他高端科技人才到义乌合作和创业,利用“院士专家义乌行”、科研院校对接会等活动载体,为我市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动力,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巧做实体经济“加减法”
韩红英: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实体经济发展能力,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壮大实体经济,要善做“加法”。这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义乌的传统产业以日用小商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要突破小商品价值链“低端锁定”,打造“义乌制造”升级版,就必须在延长产业链和产品价值链上做文章,积极实施专利、标准、质量、品牌、信用“五创联动”,推动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从而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努力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由主要依赖资源消耗、规模扩张逐步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内涵提升转变。这几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幅逐年增加,实践证明,以科技创新引领实体经济发展是明智的选择。
壮大实体经济,还要多做“减法”。努力建立长效机制,让相关政策、资源逐步向实体经济倾斜。比如,进一步完善财税制度,给予实体企业适当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同时,要逐步打破垄断,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减少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阻力;坚持“扶大育小”,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小微企业做精做专;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积极推广科技创新券,实施严格知识产权保护。
“工匠精神”锻造实业品质
赵丽萍:实业发展是漫长的,没有快钱与暴利,需要一份坚定的信念。坚守实业发展,用唯精唯一的“工匠精神”锻造品质,是义乌企业需要恪守的原则。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而技术创新是企业迈向中高端的灵魂。只有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真正实现有质量、可持续的全面创新。一方面,企业要重视研发,舍得投入,建立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更加完善的政策导向和扶持体系,让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用武之地,让每一个创新细胞释放活力。
匠心制造、管理创新是铸就重器的砝码。发挥义乌人肯学习、肯专研的精神,通过加快管理创新,全面突击中高端,一方面从产品品质、流程管理中提升品牌附加值,另一方面以提升用户价值和企业价值为核心,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关键:交给用户的就是品牌品质、口碑信誉和用户放心,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迈向中高端离不开国际化战略定力。“义乌制造”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还要坚持“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只有注重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做到制造企业生产、技术、质量等同步提升,这也是打造中高端品牌的必由路径,也是振兴义乌实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陈婷婷:义乌企业要转型升级,需要发挥“工匠精神”锻造品牌。
首先政府要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科技机构建设,加大对科技机构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自身科技机构进行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还要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建立三方合作,优势互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其次要继续加强专业素质人员的培养,为公司可持续开发产品保驾护航。人才是技术开发能力的核心,缺乏人才的企业,技术开发难以进行。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日趋重要,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科技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企业应努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环境,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保护的机制,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开发的能力。
重塑实体经济精神
方素娟:实体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既源于利益驱动,又来自文化积淀。要深化改革、加强引导,塑造实业文化,重振实业精神。在义乌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尤须呼唤实业精神的回归和勃兴,“爱义乌、爱市场、爱主业、爱实业”不仅仅是口号。
企业家是振兴实业精神的中坚。重在坚守主业、执着追求,“金山银山来自实业这座青山,七业八业关键要干好主业”,要以品质取信、以品牌立世,稳得住根基、经得了诱惑、忍得下艰辛,不随波逐流、不盲目放弃,把企业发展当做一生乃至数代人的事业去经营,争做百年老店;要大力弘扬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科学严谨、精密精细、开放协作、实力制胜等精神,提高企业智能化水平,以科技创新来促发展。
产业队伍是践行实业精神的主体。要适应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用工需求,着力吸引管理、技术和创新类人才,锻造巧匠本领,培育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执着追求的职业品格;顺应新生代产业队伍的现实诉求,优化就业环境,拓宽成长空间,培育企业文化,引导企业员工专注本职、干好本份,爱岗敬业、爱企如家,与企业共命运、同成长。
潘小丽:培育新动力,义乌要以战略眼光发现新机遇,打造新高地,也要以改革创新精神重塑老产业,挖掘新潜能。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重塑实体经济精神重要需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引进新材料、新技术,将传统产品与新兴科技相结合,着力提升发展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益。企业应当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要充分发挥我市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的作用,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加快研发“杀手锏”高新技术和产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形成一批创新型产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和技术战略联盟。
“引进来走出去”促转型
冯向华: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能够不断丰富浙商回归的内涵、领域和形式,围绕义乌产业转型升级、特色小镇建设等,形成多领域回归的格局。
“引进来”需要以高端产业为依托,围绕市场抓招商,瞄准央企国资、优质民资和高端外资,全力以赴推进“浙商回归”,促进产业、资本、总部、人才等全方位回归。要积极发展“日用消费时尚、信息网络经济、食品医药健康和先进装备制造”四大战略产业。
“走出去”是为了和国际接轨,促进转型提升。在“走出去”进程中,让义乌制造逐渐打开市场,得到海内消费者的认可,从“走出去”开始向“走进去”“走上去”转变,探索生产、研发和营销“本土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