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是义乌过年习俗之一。
笔者是义亭人,记得孩提时到舅舅家,路过的街上有副对联颇吸引人:“昨日忙碌今日消闲此规矩何人所定,先祭鬼神再敬祖宗这风俗哪辈传来?”当时不甚了了,如今暗忖,这对联的疑问兴许是个天问,但至少可说明:一是人们一年忙到头,春节正是难得的休闲时日;二是年俗历来已久,谁也说不清与春节相伴而生的各种风俗的缘起;三是春联的形式多样,雅俗共赏可窥中知豹。
过小年可能是浙中地区特有的风俗,不管路途远近,不管是在外工作还是经商办事的,都想方设法在腊月廿五前赶回家。包括出嫁的女儿在娘家省亲,娘家也要打发她回夫家,大小学塾的先生,再迟放假也要在这一天将其送回家。腊月廿五晚祭祖,再一起聚餐,称为“过小年”。久未开荤的贫家子弟也从这天起开了戒,难怪古谚称:“小孩子盼过年,大人们望种田。”
除夕之夜,先是“谢年”,也就是祭门神。此时,将四方桌搬至屋檐下,再点上一对红蜡烛和一盏行(方言读háng)灯,然后在桌上摆放三茶六酒、年饭、馒头、红馃、斋米及肉桶,肉桶里盛有猪头、雄鸡,它们的口中含有青葱或万年青,此外雄鸡上还插了筷子。接着三拜九叩,祈求发财,再烧银锭,鸣放鞭炮。然后祭祖宗,俗称“拜太公”,祭毕。香不插户外,以示留太公在家过年,祭祖后开始“更岁”,即举家吃年夜饭。义乌人对年夜饭十分看重。传统的年夜饭,菜肴充满寓意,因而有几样东西是不能少的。一是馒头,预示新年大发,二是年糕,寓意为一年更比一年高。同时,鱼也是必吃的。鱼与“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同时,粮食再少,年夜饭也要多烧一点,吃吃有余,预示着连年有余。在义乌东乡还有一道菜不可少,即莲藕,昭示来年节节通。在这当中,长辈拿出红包给未成年的儿孙们分发压岁钱。当然,大多数要交给父母,意为“存起来买田起屋”。
在通宵守岁时,人们还一改往日节约的习惯,把每个房子的灯都点得亮堂堂的,且通宵达旦。有人说,这是预示着红红火火。其实不尽如此,除此外,还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平安顺利。
浙中地区过年的习俗大致差不多,到了年初一都要讲一些吉利的话语,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甚至长辈告诫小辈,正月初一(包括立春日)禁忌讲不吉利的话,醒来的第一句话应说:“恭喜恭喜”。有时说漏了嘴,父母虽然不会骂小孩,要拿一张粗纸揩揩小孩嘴巴,并说“这个屁股”,以示说话不兆吉凶。因为这是关系到一年运气的事。
记得小时候在义亭农村过年就有许多规矩,比如,初一禁止使用扫帚,谓此日为“扫帚生日”,否则,将会扫走运气,赶跑财神;初一不能洗衣服、倒垃圾,生怕财运倒掉;不准吵嘴打架,否则无安宁日子;不准摔破家什物件,否则有破家之忧;初一日出前不准倒洗脸水,刀和剪子也必须藏到床席底下。
年俗虽觉烦琐,有了年俗也增加了诸多的拘禁与束缚,但回过头暗忖,真不知道什么习俗都没有的春节会是什么样子,难怪人们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