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加强源头治理,规范市场供给,又要强化过程监管,不让漫天要价、坑老害老的假冒保健品有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大力度狠打虚假宣传等违法营销手段
我家有一位“月光族”,不是工作不到一年的弟弟,而是70多岁的外婆。外婆每月有近3000元退休金,在哈尔滨养老。本来生活无忧,经年累月还攒了几万元。但这两年,自从社区来了推销保健品的小妹,外婆不仅退休金“月光”,几年的积蓄也是“底儿掉”,换回的是汇健胶囊、骨密度丸等各式各样的保健品,以及豆油、大米等赠品。
最近,刚学会用微信的外婆,又被拉入了某健康养生群,有位代理每天在群里推销“保健果汁”,说能“增强抵抗力,喝了不得病”,外婆又心动了。在群里购物,需要微信支付,外婆不会,就找我弟帮忙,这才被家人及时劝阻。保健品推销玩起了线上社群经济,让家人又多了几分担忧。
保健品销售乱象给老人带来的不仅是金钱方面的损失,更有心理上的创伤。据报道,青岛一位老人购买了十几万元保健品,因为说好赠送的旅游项目没兑现,老人发现被骗,最终跳海自杀,舆论哗然。“坑老”的保健品推销现象,真的该治了!
“坑老”保健品之所以泛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执法难、取证难。目前我国经食药监局批准的保健品生产企业大约有2600家,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无生产资质、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日期或厂家的保健品在市场上销售。这些保健品的营销活动多藏身于分散的小区,营销员在宣传时,通常只做口头承诺,不提供书面材料,给监管取证带来很大难度。
监管难度大,绝不等于监管可以放松。很多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防范意识不强,很容易吃亏上当。打击“坑老”的保健品,监管部门更要积极作为,不能缺位、失语。一方面,及时查封没有资质的生产企业,清理市场上的“三无”保健品,让“坑老”的骗子无货可推销。另一方面,尽快完善保健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过程监管。如果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扫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生产资质、防伪标识、销售层级等信息都能通过官方平台实现可追溯并查验真伪。那么,漫天要价、坑老害老的假冒保健品也就没了生存空间。
更重要的是,应加大对虚假宣传等违法营销手段的打击力度。为什么平常省吃俭用的老人舍得高价购买保健品?这与骗子的手段很有关系,他们在营销过程中有一整套步步为营的花招,让老人一步步“入坑”。比如,先举办免费健康咨询;之后经常与老人话家常,赢得老人好感和信任;最后,举办健康讲座进行洗脑,忽悠老人购买。在老人面前,这些骗子把自己装扮成贴心的晚辈,用甜言蜜语跟老人套近乎,其嘴脸十分可恨。监管部门应对虚假宣传、商业欺诈、诱骗消费者购买等进行动态监管,对违法行为加力处罚,把骗子清除出营销队伍。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人的健康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但大多数老人的健康消费素养有待提高。相关部门还要针对保健品“会销”等典型欺骗手段,及时开展消费教育;社区医院等下沉到基层的医疗服务机构,应宣传理性的健康消费观;子女亲属也应帮助老人了解科学保健的知识,并多和老人沟通,给予他们关爱。老人的辨识能力提高了,就不容易受骗子诱惑,避免掉进假保健品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