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着人民无穷智慧结晶的传统非遗项目,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无论在哪里,都能熠熠发光。而当这些“珍珠”被时尚创意和现代高科技所连接,串成一串项链的时候,其中的华美也只能在现场才能体会。4月27日上午,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C2展馆,义乌文交会浙江非遗生活馆举行揭牌仪式。
洋妹子爱上中国非遗
杭罗织机上喊“我要回小学再学一下左右手”
除了众多国家级和浙江级非遗项目展示,不少非遗传承人还把传统工艺设备带到展会现场,比如杭罗织机。别看这些传统工艺设备都老老旧旧的,这些可都是正宗传家宝级别的东西,现在不但很难模仿重制,本体也所剩无几。
对这些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感兴趣的,还是一些外国妹子。
在萧山过江布的展位里,土库曼斯坦姑娘巴耶娃和几位留学生同学对一盆“洋葱炖千张”特别感兴趣。萧山过江布技艺传承人杨洁告诉她们,这是萧山过江布的一道制作工艺,洋葱是用来染色的,白棉布经过和洋葱丝的浸泡,颜色就是黄色的。
“其实,过江布的制作都是以日常生活用品为材料,比如洋葱皮染出来是黄色,板蓝根染出来是蓝色,还有紫草、石榴皮、红花等都是纯天然的染料。”杨洁说,这是萧山过江布最方便的工序,这次来义乌参展,她就把这道工序搬到现场。
在杨洁指导下,巴耶娃很快把一块纯棉的白手帕染上了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图案。“没想到平时常见的一些植物都能用来染色,太有意思了。”
他人介绍千遍,不如自己体验一次。杨洁告诉记者,这种现场互动体验的模式,其实是推广非遗最好的方法。
乌克兰姑娘塔佳很喜欢梭织类的工具,在杭罗织机上,她在师傅指导下,一边变换着左右手拿着梭子,一边变换着左右脚去踩踏板,但有的时候还是会左左右右分不清楚。“天啊,救命,我要回小学去学下左右手。”
不过虚心求教的塔佳入门也不算慢,几次下来,可以慢慢操作织机运转起来了。
非遗项目传统工艺的振兴
基础是传承和传播
不改变非遗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与时俱进的改进,使传统技艺重新融入现代生活,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甚至喜爱。作为浙江非遗馆的主办单位,浙江非遗保护中心认为,这种推广方式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和振兴有好处。
“非遗要很好地传承,首先要让更多的人感兴趣。”参展东阳土布的传承人傅梦帆说,为让传统的土布进入现代生活,他们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融合生活美学、中式时尚和创意体验,将手作引入生活,讲好土布的故事。
台绣展台的艺术总监林霞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她为布置展位,前一天晚上还特地叫人从台州送来装台用的沙纸。这种半透明的纸,在白色灯光的照射下,会有一种幔帐的感觉。
“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台绣的服装专卖店,全国有200多家,销售额达到1个亿,这是对传统工艺的一种肯定。”林霞告诉记者,尽管距离台绣这种传统工艺的振兴还有距离,但通过传承和传播,让大家都了解这种绣法,知道它的好,肯定是必要的。“当时在推广上很难,因为大家比较喜欢国外的服装式样,我们就想办法,把台绣作为‘画龙点睛’一样的装饰,放到时装上,这样接受程度就一下子提高了。”
林霞说,台绣的精品,还是要纯手工花大力气制作,“这次带来展出的最贵的一件台绣旗袍要7万元,是花了7个多月一针一针勾出来的。但普通的台绣服装,就便宜多了。”
非遗保护大省振兴传统工艺
浙江是非遗保护大省,从浙江现象、浙江模式到浙江经验,一路走来有着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创造。近年来,浙江借助“义乌文交会·浙江非遗馆”的举办,对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进行有益探索。
2016年文化部启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制定工作,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提高传承人群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促进传统工艺振兴。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的相关人士表示,浙江是非遗保护大省、传统手工艺强省、互联网经济大省,杭州是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和明显优势,以义乌文交会非遗主题馆为平台,为传统工艺振兴浙江模式的创造不断增加创新内容,不但可以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交流思想,对自身的提升和工作的推进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走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生动实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