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8月16日讯(记者 龚书弘 通讯员 陈超)前不久,新浪微博网友@郑一诺er发微博,讲述了自己在蜜月旅行时误食福寿螺,导致寄生虫入侵脑部的恐怖经历:怀孕的她做了六次腰部穿刺,输了近300瓶水,吃了十几盒打虫药,因药物和激素作用身体变形,被迫进行药物人流。
这条消息曾经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前两天,一名义乌网友爆料,称自己在大陈镇杜门村附近的河岸边发现了一小堆一小堆粉红色虫卵一样的奇怪东西,看上去有点恶心。由于该网友不知该东西为何物,心里忐忑不安,于是便打了求助电话。经专家现场查看,确定粉红色虫卵是福寿螺卵。
【网友爆料】
河岸边发现一堆堆粉红色虫卵
接到网友电话后,大陈镇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立刻前往现场查看,义乌“绿剑”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团的成员也作为专家前往。
在现场,工作人员看到该河道岸边水草和水渠中的石头上布满密集的粉红色卵团,工作人员还在河道中打捞出正在抱卵的一对福寿螺。根据现场情况,初步判断该河段福寿螺大量爆发,必须马上开展防治工作。对于此处发现的福寿螺,大陈镇已组织力量进行剿灭。
提起福寿螺,也算是最近的一个“网红”了,只是名声并不太好。网友@郑一诺er的帖子让冒充田螺的福寿螺一时间成了“洪水猛兽”,引发吃货圈一阵恐慌。很多网友在看完帖子后纷纷发帖询问:“福寿螺和普通田螺到底有什么区别?”“餐馆里卖的不会也是福寿螺吧?”“糟了,我也吃过这种螺,要不要赶紧去打虫啊?”
记者查了一下,福寿螺惹祸的事情确实不少。早在2006年,北京就曾出现一起福寿螺事件,那年6月,北京暴发广州管圆线虫疫情,起因就是一群食客在某酒楼食用了未熟透的福寿螺菜肴,当时北京友谊医院共收治81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
为什么市场上少数商贩会用福寿螺来冒充田螺?这正是因为福寿螺繁殖能力强,价格低,比田螺便宜。有些餐馆的“爆炒田螺”用的就是福寿螺作为原材料,可惜福寿螺虽美味,却可能携带寄生虫。因为福寿螺的肉很大,煮久了会变老难嚼,一些厨师为了让螺肉更加嫩滑,缩短了高温烹饪的时间,但未经高温烹饪的螺肉内还存活着寄生虫,人吃下后就可能被寄生虫感染。
【延伸阅读】
大面积繁殖会危害本地物种
福寿螺有巨型田螺之称,个头大而且壳薄肉多,每只螺重100~150g,最大个体可达250克以上,可食部分占螺体重的48%。根据资料显示,一只福寿螺中含有寄生虫少的有3000条,多的达6000条。人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已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福寿螺后,会引起人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与脑膜脑炎,引起头痛、头晕、发热、颈部僵硬、面神经瘫痪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瘫痪、嗜睡、昏迷等,甚至死亡。
福寿螺不仅可能对食用者带来危害,它对农作物也会有影响。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我国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开始养殖福寿螺,没想到它的繁殖力太强,且缺乏天敌,结果泛滥成灾,在稻田里面吃稻子的根茎,造成减产。对生态的破坏也很大,成了不折不扣的入侵物种。
据介绍,每年3~11月为福寿螺的繁殖季节,5~8月更是繁殖高峰期,目前金华多地针对性开展了福寿螺专项清理行动。对于如何剿灭福寿螺,“绿剑”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团成员、义乌市水务局渔监站站长金益福提出了几点建议:可以对岸边的福寿螺卵进行喷火烧光;将水草拔起堆放一处火烧;捞起福寿螺集中碾碎撒生石灰处理;4月和7月对河道泼洒生石灰消毒;可以放养五斤以上大青鱼进行生态治理,或者适当放养水鸭。
【部门提醒】
不生吃或吃未煮熟的鱼虾螺类
义乌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表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食品流通领域和餐饮业销售福寿螺行为。但烹制食物时必须经过高温,煮熟煮透后方可食用。那么,烹饪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烧熟煮透呢?有研究报告称,75℃持续20分钟,广州管圆线虫的第三期幼虫仍有存活可能,所以只有持续高温煮沸,才能彻底灭杀其幼虫。
除食用福寿螺可能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病外,其他一些不洁净食物也非常容易导致寄生虫感染。在自然状态下,蛙、螺、鱼、虾、蟹、猪肉等都是寄生虫常见的中间宿主,应避免生食或食用半生的肉类。
至于如何鉴别福寿螺和田螺,专家介绍,福寿螺的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呈黄褐色,田螺则为青褐色;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椎尾则平而短促;田螺的螺盖形状比较圆,福寿螺螺盖则偏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