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镇街 正文

义乌市残联育智学校负责人周晓丽:从善念出发

发布时间: 2017-09-13 10:19:33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商报记者 林晓燕

  中国义乌网9月13日讯(商报记者 林晓燕)从一个为胞弟求医四处奔走的“姐姐”,到拥有数百名脑瘫孩子的“妈妈”,出生在义乌一经商家庭的她没有继承父业,反而把家里厂房改造成脑瘫儿童活动场所,挑起了承载大义的公益事业。整整15年,四分之一甲子的时光,她把最美的青春、特殊的爱献给了一群特殊的孩子。期间,由她投资创办的脑瘫康复部和育智教育中心共收治了1300多个脑瘫、智残的孩子,600多人得到了较好的康复,其中430余名患儿已站起来、走起来。

  眼前的她,扎着丸子头,身形娇小,容貌靓丽。“嘟嘟,今天字写得不错啊!”“大宝,别乱跑,又调皮了。”穿梭于孩子们中间,她能熟悉地叫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还不时俯下身,或手把手纠正对方拿笔的姿势,或帮忙把孩子散掉的鞋带系好。在过道里遇到一个乱跑乱窜的孩子,她会快步走过去,牵起他的手,哄着送回教室让其在座位上坐好。

  她叫周晓丽,一位被广为称颂的“爱心妈妈”,2007年入选“浙江骄傲”,2015年荣登“中国好人榜”,2016年入选义乌市首届“市长奖”。人生的选择有很多种,但周晓丽选择了常人最不易选择和坚持的一条道路,从善念出发……

  从“恩人”到“爱人”,姐姐陪弟弟求医意外收获爱情

  1979年,周晓丽出生于义乌后宅一个家境较为殷实的商人家庭。头脑活络的周父是义乌首批富起来的能人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靠经营彩印厂积累了数百万元家产。后宅一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是她父亲起家的地方,也是他们一家人居住的地方。

  1996年,周晓丽的弟弟降生了。对他们一家来说,这是件大喜事。然而,没过多久,家人发现弟弟似乎没一般同龄孩童那么“正常”。送到医院后,最终被确诊,是个脑瘫儿,并且还有智力障碍。

  “如果不是旁边有人扶着,连最基本的站立都无法完成。”时至今日,周晓丽再度回想起弟弟当年的情况,仍有些心酸。为了医治这个脑瘫儿,父母走遍大江南北,花去了巨额医疗费,但效果一直不理想,而家里的生意也因疏于打理受到了影响。

  1997年6月,周晓丽高中毕业,懂事的她毅然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陪母亲带着弟弟到全国各地求医。哪里有能让弟弟站起来的“神医”,他们娘仨就不惜一切代价赶到哪里。

  1999年,在北京一家医院诊疗期间,他们偶然打听到河北石家庄有位名叫马飞的脑瘫儿康复专家对弟弟的病情有帮助,于是立即坐车出发,几番辗转终于找到这位专家。或许是之前经历了太多的打击,他们一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不曾想惊喜接踵而来———只是经过马飞3个月的治疗,从前跌倒了只能躺在地上的弟弟,竟然自己能从地上爬起来,并且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幸福来得太突然。这还不算,更让周晓丽激动的是,在马飞的耐心教导下,弟弟不仅学会了拿勺子吃饭,还学会了自己解决大小便。从这以后,周晓丽对马飞有了别样的感觉。她不但把马飞视作恩人,对方对患者的耐心和细致更让她心动。而马飞也对这位全力帮助弟弟的善良女孩心存好感。

  在之后的接触中,两颗年轻的心渐渐靠拢,看在眼里的父母也首肯了他们的这段感情。2002年6月,周晓丽与马飞喜结连理,并于当年年底一同回到了义乌。

  善良的姑娘收获了爱情,悲剧的开始却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有时想想,这些事好像只有在影视剧里才发生。”周晓丽笑言,以前也有同学拿她和马飞的感情经历来打趣他们,“的确有些戏剧性,也许这就是缘分吧。”

  “对我好,对弟弟好,对爸妈也好!”在周晓丽的眼里,马飞是个“三好”丈夫,“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我很感恩,也会珍惜。”

  从“姐姐”到“妈妈”,怀着孩子创办脑瘫康复部

  回义乌后,家人把弟弟送去了幼儿园,但由于其身体原因,两天后就被接了回家。

  “当时考虑到爸妈太辛苦,弟弟什么都不会,于是就想着自己来教。”这是周晓丽的初衷。就这样,她用“千万遍教学法”教弟弟生活技能、学文化。慢慢地,弟弟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学会认识1000多个汉字,甚至还能够上网听歌、浏览等。

  弟弟的变化和进步大家有目共睹,一传十,十传百,其他一些脑瘫儿家长竟然找上门,纷纷恳请周晓丽担任孩子的老师。以己度人,周晓丽能理解这些家长的想法,也希望能够帮助这群特殊的孩子和他们的亲人减少痛苦。于是,在和丈夫、父母商量后,她决定开办一个脑瘫儿童康复中心。

  期间,全国各地一些脑瘫患儿家属纷纷慕名来到义乌,找到马飞请他医治患儿。很快,原先周晓丽父亲给他们腾出的几间厂房就不够用了。见女儿、女婿有心创办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再加上自己深切体会过脑瘫儿家庭的痛苦,这位父亲毅然将整幢厂房腾空,把里面的机器设备全部转卖,重新装修后投资为女儿开办康复部。从此,周晓丽也彻底放弃了从商之路,当起了一名没有工资的特殊教师。

  2004年5月,在市残联和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义乌市残联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成立,这是义乌首家民办康复机构。在周晓丽夫妻俩的悉心打理下,脑瘫儿童康复中心的名气越来越大,全国各地数百名脑瘫儿曾慕名前来治疗过,许多患儿经过康复中心治疗后,从瘫软在地到慢慢站立,从脚后跟不着地到放平走路,从闭口不言到会喊“爸爸妈妈”。2008年,义乌市残联育智学校经批准成立,担任负责人的周晓丽更忙了。

  一份份惊喜的背后,是一句句道不尽的艰辛。从弟弟一个人的“姐姐”变成了数百位孩子的“妈妈”,责任背后的压力可想而知。

  “就觉得当时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虽然都是脑瘫儿,但每个孩子遇到情况都不一样,他们的康复方法也不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成立的时候,周晓丽怀孕不满3个月。当时,康复部只有6个孩子,周晓丽和丈夫就担起了照顾孩子的责任。由于一些孩子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大小便经常会拉在裤子上。大小便的异味加上妊娠期反应,这位准妈妈总是强忍着呕吐给孩子们换洗衣裤。

  有时,这个孩子还没收拾完,另外一个孩子又拉了。“根本没时间休息,再说孩子们也等不得,我就只能边哭边吐给他们收拾。”虽然被折腾得筋疲力尽,虽然也曾瞬间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最终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还是让周晓丽坚持了下来。“他们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站起来走的第一步,那种激动和成就感,无法用言语来形容,那一刻,也就觉得自己干什么都值了。”

  从“患儿”到“大学生”,给更多孩子插上天使的翅膀

  “我是一个脑瘫患者,我的梦想就是能够学会行走。多么简单的梦啊,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行走是一种本能吧,可是为了学会走路,我注定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像很多脑瘫患儿的家庭一样,为了让我走起来,我们四处求医:打针,动手术,吃各种各样奇怪的药,针灸,中医按摩……每一次我们都是怀着希望出发,含着泪水回家。我曾经问妈妈:‘我是不是永远都走不起来了?’妈妈告诉我:‘你要相信,你可以学会走路,妈妈拼尽全力也会实现你的梦想。’我的到来给这个家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所以,我真的会走路了,上学了……”

  周晓丽给记者看的这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承载一个家》的随笔,出自一位曾经的脑瘫患儿之手。2003年,奶奶带着休学的他慕名从台州来到义乌,找到周晓丽夫妇做诊疗,一待就是两年,从只能扶墙而走变成可以基本随意行走。之后,他又走进了校园,中学6年期间每年的暑假都来这边康复,每次待上二三十天。今年,21岁的他考上了温州的一所大学。

  “虽然走路姿势还是很难看,但起码我现在能走了,而且还会做饭做家务。”采访那天,记者见到了这位姓郑的大男孩,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自信、积极、阳光。“学习上,我从来都以一个正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他说,由于今年高考没发挥好,只能被大专院校录取,对于未来的规划是:3年后,专升本,目标是浙江农林大学食品专业。

  “生活中会有磨难,而病魔只是其中一种,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地跨过它!就像贝多芬说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然后,勇敢微笑。”这是《我有一个梦,承载一个家》的结束语。“每次只要一看这篇文章,我都会忍不住掉眼泪。”周晓丽说,这些孩子太不容易了,希望社会各界给他们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让他们早日插上天使的翅膀,翱翔天空。

  其实,不容易的何止是这些孩子。采访期间,记者在周晓丽的引领下参观了学校的部分教室。相对而言,二楼大多是程度较深的患儿,他们基本不会说话,大小便无意识,口水不断。在这里,教孩子就是从上厕所、穿衣脱衣开始,而且得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地教。

  “其实,我自己倒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不容易’,也没有外人描述得那么崇高。”采访期间,周晓丽多次表示,自己做这些事只是力所能及的善意,再说,这几年市里相继出台了一些补助政策,经济上的压力也比以前好多了。

  只因懂得,所以有取有舍;只因情重,所以无怨无悔。从善念出发,周晓丽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身边的人。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