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即时报>龚书弘 正文

义乌“河长制”竟有百年历史 “阿拉”都是“河神”的后人

发布时间: 2017-11-13 19:34:16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记者 龚书弘 通讯员 陈剑波

  中国义乌网11月13日讯(记者 龚书弘 通讯员 陈剑波 编辑 闫允)众所周知,浙江是最早践行“河长制”的省份。而义乌实行的省、市、区县、乡镇、村级五级河长体系,将“河长制”深入到“村”一级,此外,义乌市还设置有河道警长,协助处理河道面临的水环境问题。2016年,义乌市捧回“大禹鼎”,这是浙江治水最高荣誉,这份荣誉的取得,和推行“河长制”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但是,很多人或许不知道,义乌的“河长制”其实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发源于义乌义亭镇的陇头朱村。

  陇头朱村位于义乌江畔,“陇”有山脊之意,陇头朱村位于龙脊山背开始下榻之地,固有陇头一称,加上祖上姓朱,因此得名陇头朱。祖先珍华公性好梅而绕居植之,故雅称“梅陇里”。

  据了解,自宋朝绍熙元年建村至今,陇头朱村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今年9月30日,陇头朱村上榜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成为义乌古村落中又一新的名片,也成为了浙中生态廊道中的又一新亮点。

  陇头朱村的梅陇朱祠,2011年被列为市文保单位,当地群众说这里是帝师的故居。专家学者多方查阅资料发现,此祠源自明朝“治水大王”朱之锡。

  据资料记载,朱之锡(1622—1666),字孟九,浙江义乌陇头朱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历任弘文院侍读学士,吏部侍郎。顺治十四年以兵部尚书官衔出任河道总督。由于明末清初几十年战乱,黄河堤防失修,大河不断北决,漕运亦受影响。顺治十五年(1658年)山阳(今淮安)境内柴沟、建义、马逻诸堤并溢,他驰赴清江浦筑堤堵口。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秋汛,发生了大洪水,河决原武(今原阳)、兰阳(今兰考)、祥符(今开封)及曹县石香炉一带,泛滥严重。朱之锡作为“河长”,除饬济宁道,及时堵筑石香炉河口,亲往河南境内堵塞西阎寨、单家寨、蔡家楼、策家寨诸河口,还多次上书“黄河料物筹集”“修守制度”“河员职责”和“运河的管理运用”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并付诸实施,对整治河运,有诸多建树。

  朱之锡出任河道总督治河近10载,驰驱大河上下,不辞劳瘁,筑堤疏渠,积劳成疾。但这位“古代河长”仍抱病不息,北往临清,南至邳、宿进行视察,以致一病不起,于康熙五年病逝。当时徐、兖、扬、淮一带群众称颂他的惠政,死后把他视为“河神”。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南巡河工时,追封他为助顺永宁侯,春秋祀祭,民间称之为“朱大王”,广受当地百姓的拥戴。

  对于梅陇朱祠与朱之锡的关联,史料记载,顺治皇帝登基之后,深感自己勇猛有余而学识不足,决心苦读以提高治国才能,因此有了后来“苦读九年”的佳话。而此时朱之锡正好在翰林院供职。由于朱之锡学问渊博,剖析历代诸大家之文字条理清晰,了如指掌,至于封事书牍,更是矢口如流。因此,顺治皇帝对朱之锡的勤政好学精神十分欣赏,对朱之锡更加器重。后朱之锡奉命治理黄河水患,政绩卓著,却家无余财,皇帝恩赐官宅一处,这就是如今梅陇朱祠。

  朱之锡出任河道总督的10年任内,大公无私,鞠躬尽瘁,卒于任上。丰功伟绩相继被清乾隆、雍正、康熙三朝皇帝赐封为“资政大夫”“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助顺永宁侯”等,婺州府为他建了“太史第”和“朱大王庙”,义乌县府为他在绣湖建了“梅麓公祠”。朱之锡的治水精神,一直流传到了如今陇头朱人“五水共治”的工作中,村中连老人们都热情高涨,直说村里300多年前就有了“河长”,而他们都是“河神”的后人。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闫允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