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莫道桑榆晚 犹存万里心 耄耋老人寄情翰墨 梳理心中“家乡情”

发布时间: 2018-01-22 09:25:35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商报记者 王玲飞

  耄耋之年的骆正葵老人

  骆正葵老人获得的荣誉证书

  中国义乌网1月22日讯(商报记者 王玲飞)耄耋之年的骆正葵老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即便退休后,也从未停止对文学创作的追求。他认真看书,坚持写作,用心记录着义乌的商风民情、土话方言。他编集的《千古风流———义乌话》手稿,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人文情怀,让人感触颇深,仿佛由此看到了义乌方言的发展历程。

  记录乡音坚持二十载不停歇

  平时,骆正葵喜欢用方言同晚辈交流,他希望通过口口相传将方言代代流传。采访期间,谈及编集《千古风流———义乌话》初衷,老人显得十分失落。

  2008年,他曾与妻子一起去杭州参加同学会,偶遇了一位义乌老乡。交谈之中得知老乡并不会义乌方言,问其原因竟是认为义乌方言涉及面不广,没有传承的必要。这让老人很难过。自此,他开始了编集《千古风流———义乌话》的二十载岁月,希望通过自己手中的一杆笔将乡愁和乡情留住。

  “这些年来,我时刻留意,多方询问搜集,一点一点记录,不断温故知新,希望能收集得更全面。”老人说,目前他已收集义乌方言的谚语900余条,细分为为人处事、天气农事、养生保健三部分。说罢,老人捧出了两本厚厚的手稿。

  只见手稿的部分纸张已有些许破旧泛黄,但每一个字仍清晰可见。看来,这两本手稿不仅浸润了老人二十载的点滴心血,同时也饱含了老人对义乌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从手稿中记者感受到,虽处于江南水乡,但义乌方言全然没有那种吴侬软语的感觉,且方言腔调多样,特殊的语音和腔调,也映射出义乌人的特有性情。

  笔耕不辍翰墨流韵抒乡情

  骆正葵的老伴、同样是教师出身的姚国花说:“他真的嗜书如命,晚上如果不叫他睡觉,他从不会放下手中的书本,直到打瞌睡了才肯关灯睡觉,但第二天一大早又起来看书,真是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对老人而言,义乌就是哺育自己成长的母亲,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都寄托了深厚感情。

  自1998年开始,这位耄耋老人自费近10万元,出版了《稻草人》、《散步塘溪街》、《故乡的塘》。其中即将出版的《故乡的塘》就是骆正葵老人编著的第三本有关家乡的散文集。

  《故乡的塘》主要书写义乌的风物民情、人物掌故、奇闻逸事,通过在五彩纷呈的生活中捕捉到形象的意义所在,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追寻与思索,借“乡村事”、抒“乡村情”,力求勾画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俗画,唱一支带有泥土味清香的牧歌。

  文人的感情总是细腻。采访中讲到动情处,骆正葵老人忍不住热泪盈眶:“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去骆家塘玩,教育我要向骆宾王一样脚踏实地,不图虚名。在父亲的教诲下,我一直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责任,并坚信只有把对义乌的真情实感写下来,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每次新书一出版,他就将部分新书捐赠给宾王中学、绣湖小学等多个校图书馆,截至目前,共计捐赠图书1000余本。他希望青少年能读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思想正能量。

  接下来,他将着重筹备《故乡的塘》、《千古风流———义乌话》的出版及第一本诗词集《歌颂骆宾王》的编撰工作。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