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了,年还不算过完,过了元宵节才算真正过完年。
元宵节那天,大街上热闹非凡,各种民俗文化表演隆重登场,扭秧歌、踩高跷、猜灯谜、玩花灯,大人、孩子都涌上街头,这里看看那里瞧瞧,玩得开心尽兴。除了这些游玩活动,在元宵节这天包汤圆、吃汤圆是必不可少的。在南方,元宵也叫汤圆。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上一碗汤圆,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生活美满幸福。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做的汤圆格外香甜,一直伴随着我、温暖着我。
每年春节过后,我们就盼着元宵节早点到来。那时没有现成的汤圆粉卖,正月初十左右,母亲就开始忙碌了。她去集市上买回糯米,用水浸泡后,在石磨上磨成米浆,经过滤、晾干,汤圆粉就算完成了。
做汤圆的馅料多种多样,豆沙、花生、芝麻、白糖、核桃、陈皮等,切碎后搅拌均匀。母亲包汤圆的动作娴熟,用手揉捏汤圆粉,反复揉成很有弹性的粉团,再把馅料放进去,放在手心里左右搓,眨眼间,一个白生生、圆溜溜的汤圆就包好了。我们兄妹几个围在一边看热闹,手禁不住痒痒的,也想跟着母亲一起包汤圆。但那时候穷,糯米很贵,家里生活十分拮据,母亲不会轻易让我们动手。“你们先一边看着,别来捣乱,免得糟蹋了米”。
母亲包好一家人够吃的汤圆后,会特意留下一点汤圆粉,让我们学着包汤圆。我们一窝蜂地上前,学着母亲的样子,捏好粉团加入馅料左右搓。姐姐聪明心细,一会儿就学会了。我年纪小,手忙脚乱,包出来的汤圆很难看,馅料还总是漏出来。我急得满头是汗,还弄得一脸一手满是米粉。
母亲在一旁轻言细语说:“惠儿,不要急,慢慢来,你看都成小花猫喽。”说完手把手地教我,终于搓出了一个像乒乓球一样圆圆的汤圆,我开心地笑了。
此时,窗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传来,看着桌子上白白胖胖的汤圆,兄妹们早已垂涎欲滴。父亲在厨房里生好火,大声喊:“水开了!下汤圆喽!”一切准备就绪,母亲把汤圆端到厨房,倒在烧开水的锅里,汤圆在沸水中上下翻滚。我们围在锅台边,双手托腮,目不转睛地盯着锅里白花花的汤圆,盼着能早点吃到嘴里。灶台边雾气氤氲,不一会工夫,熟透的汤圆一个个浮上水面,我们已馋得直咽口水。
父亲先为我捞上一碗,我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常常会因为贪吃而烫着舌头。一口咬开汤圆,薄薄的皮儿香糯嫩滑,馅儿甜而不腻,感觉那是天底下最美最幸福的味道,让我回味悠长。我们全家围坐在桌边吃着热腾腾的汤圆,说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其乐融融。我们在这欢笑声中慢慢长大,不管日子再难再苦,母亲总能让我们吃到甜甜的汤圆,感受亲情的温暖绵长,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
我仿佛闻到那久违的味道,香甜而温暖,那是家的味道、亲情的味道。突然想起母亲慈祥的面容,心中一热,泪满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