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乌伤名人苑|追忆吴晗——吴昆、杨建新做客商城大讲堂主讲实录

发布时间: 2018-04-08 08:41:40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义乌市吴店苦竹塘村人。他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明史专家、爱国民主斗士。他曾先后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担任北京市副市长,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中因写《海瑞罢官》剧本而遭迫害,含冤去世。

  我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不善于言词,今天我将尽我所知,为大家讲述吴晗真实的品德和正直的一生。

  我觉得我的伯父吴晗是义乌的骄傲,但也是义乌这块土地所培育出来的。吴晗和义乌有剪不断的精神和思想联系。义乌历史上出了很多名人,义乌人拥有善良、正直的优秀品德,义乌人很团结,所以义乌才有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

  吴晗从小受这块土地的抚育,他父亲当时对他非常严格,他从小就把家里收藏的古代线装书看得滚瓜烂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并不满足于这些文化知识的局限,前往杭州教会办的之江大学学了一年,后因该校停办,吴晗就去了胡适当校长的上海中国公学。一年后,胡适进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吴晗也跟着去了。当时吴晗开始写作,如编撰《胡应麟年谱》等,胡适很欣赏,他建议吴晗可以多做相关研究。吴晗开始按照胡适的这条自学道路走。后来他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思想开始转变,此后,他的人生观和将要走的革命道路都变了。

  另一方面,吴晗结识了袁震,就是我的伯母。她比吴晗大,也是学史的。当时她身体不好,有结核病,吴晗的同学梁方仲就委托吴晗照看她。经过相处,吴晗和袁震一谈即合,两人的思想感情越来越深。经常是袁震在病床上躺着,吴晗就站在旁边与她讨论历史问题和学术问题,彼此非常投机,就有了想娶袁震的念头。

  吴晗当时明明知道袁震不能生育,但是还要娶她。我的祖母求他不要娶她,说可以把家产变卖了给她治病,但是不要娶,否则就没有后代了。吴晗的好友也劝他中断与袁震的关系。吴晗对他们说,袁震确有重病,她正处于为难之际,我不能对她这么绝情。所以之后,吴晗一直陪伴着她,一生陪伴她,给她治病,和她一起讨论历史学术问题。

  袁震很聪明,她原来是武昌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深受当时在该学校任教员的董必武的影响,有了革命的思想和革命的行动。当时学校把她开除了,她就跑到北平,考上了清华大学。他们在梁方仲的介绍下相识后,吴晗就一直照顾她,直到最后临终。

  吴晗喜欢孩子,后来,在朱德夫人康克清的引导下,他们从北京的孤儿院领养了一个小女孩,取名叫吴小彦。吴晗把她领进家,喜欢得很,每天抱她。不久,他们又从孤儿院领养了一个男孩,取名叫吴彰。我伯伯、伯母去世以后,小彦和吴彰靠着政府一点救济独立生活,我们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一个8岁,一个12岁。

  我在山西太原一个煤炭的研究院工作。开始是技术员,后来成了工程师,一直做煤炭基建的科研工作。当时我走上这条路与我的大姨,就是袁震的姐姐叫袁浦之有关。她的爱人陈郁是当时燃料工业部的部长,她是煤炭部高教司的司长。她说在山西大同有一个学校,有我喜欢的机电专业。我听了以后就去了。

  我们全家是1954年的时候搬到北京,去北京以后,我伯伯、伯母对我的帮助和教育很多。我去大同读书以后发现,大同当地吃的是莜面杂粮,我在南方吃惯了大米一下子转到那个环境,生活很不习惯,而且生活条件也很艰苦,身上被染了很多虱子。回来以后我就对他们诉苦,我伯母帮我弄身上的虱子,我伯父就领我到彭真家去。彭真说,他年轻的时候在山西搞革命的时候,也曾经到过煤矿,也在煤矿里头呆过一段时间。我伯父用这种形式勉励我要继续下去。

  于是我从那次以后,就一直在煤炭系统学习工作。当时念书的时候是15岁,现在是80岁,60多年了,我成山西人了。

  吴晗有一个爱好是钓鱼。他在昆明的时候,当时袁震病了,吴晗作为学校教授的工资很低。他没有办法,为了给袁震补充营养,抽空去昆明的湖水里面钓鱼。我和他一起去钓鱼的时候,会发现他一边钓鱼、一边在思考问题。回来以后常常就是连夜把白天思考的内容,写成文章。

  后来,吴晗在担任公职以后,出了好多书,有《春天集》、《读史劄记》等五本作品集。他的工作范围是主管文教和卫生,除了把北京市的文教工作做好,他还有很多的其他活动,包括写书。他这样多产是其他人所不能理解的。哪来那么多时间?其实,他在这方面有很多科学的方法,比方说写卡片。不管是历史问题,还是其他问题,他用小卡片把摘要写出来,这数万张卡片积累下来有一人多高,是他一生的心血,可惜后来在文革时被破坏。

  当时在昆明的时候,吴晗和闻一多并肩战斗,一个被称为老虎,一个被称为猛狮。为开展爱国民主运动,他们做了很多演讲和报告,国民党要暗杀他俩,闻一多首先遇害。后来吴晗听了友人的劝告离开昆明,友人罗隆基帮他买了两张机票,从昆明离开先到了重庆,见了董必武,又从重庆到上海。

  那是1946年,我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和我五口人在上海,我们几小孩都在念书,母亲在铁路局,父亲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家庭收入比较高,生活比较安定。但伯父他们经济情况都不太好,当时还有我伯母的姐姐袁浦之、堂妹袁熙之,他就把他的稿费拿出来供大家使用。解放以后,他主编出版了《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为普及历史科学作了重大的工作。

  当时他的主要工作在文教和卫生这方面,他关注得面面俱到,工作尽心竭力。除了本职工作以外,他还经常参与外事活动。他不是负责外事的副市长,但是其他的领导有外事活动时,很愿意请他去,有时候就作为陪同接待。因为他去了以后可以讲中国的历史,使场面变得非常活跃,他又是一个历史教授,所以讲起来言语很生动,谈笑风生。从解放以后一直到1965年,据不完全统计,他共有700多次外事活动。尽管不是他分管的工作,但是只要他能做到的,他都是尽心尽力的。

  吴晗是一个心胸坦荡的人,快人快语,什么都不藏着掖着。他在北京市政府工作的时候和彭真、万里、邓拓、廖沫沙关系处得非常好。他写了书有稿费,就请朋友一起吃饭。那时候钓鱼回来,他还专门给万里送鱼去,从这些平常的小事中可以看到他与朋友相处的真情。

  接下来简单说一下吴晗对家人的情感。那年我祖母去世,我伯伯没有时间从北京过来,所以我父亲母亲去苦竹塘料理丧事。回来以后我父亲得了冰疮病毒,我得了斑疹伤寒病毒,在上海铁路医院医治,但是没办法治好。当时我父亲有一位留学德国的医生朋友,他说现在国际上有新药,但是价格很贵。我伯父知道了以后,他把出版《朱元璋传》的稿费全部寄回来为我们买进口药,把我父亲和我的病都治好了。可以说,他对亲人的这种情谊是无法言喻的。我觉得他的情操和思想品德都非常高尚,无论是对婚姻、对亲友,他都做到了常人不能做到的地步。

  再说回1946年我伯父伯母从云南到上海,住在我们家二楼。我伯母当时不能下地,平时都是我伯父照顾她,我伯母的屎尿他从来不让我们动。虽然我家当时有保姆,但是照顾伯母的事伯父都是亲力亲为。有时候伯父下楼来吃饭,就让我们上楼问伯母想吃什么?需要什么?可以说他对伯母的照料非常细致。

  当时伯父的社交活动也没有停。史良、罗隆基、胡子婴等好多爱国民主人士都到我家来聚会。一边聚会,一边商议国事。那段时间,他还回过义乌,在家逗留了四天,有感而发,写下了《浙道难》、《记第八大队》、《真空的乡村》等很能反映40年代后期浙东乡村真实面目的随笔杂感。

  毛主席看了湘剧《生死牌》,这出戏讲的是海瑞为百姓伸冤的故事。海瑞在剧中的戏并不算多,但却引起了善于借古喻今的毛主席的注意,他觉得海瑞这个人敢讲真话,就宣扬鼓励、歌颂海瑞。毛主席让胡乔木建议吴晗写歌颂海瑞的文章,因为吴晗是明史专家。毛主席对吴晗还是有所了解。吴晗在写《朱元璋传》的时候,去了西柏坡,把《朱元璋传》送给毛主席。毛主席用两天时间看完《朱元璋传》,还给出了修改意见。

  再说回来,彭德怀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回湖南老家的时候一路看到很多的悲惨现象。他写了一个万言书,当时没发,后来他在政治局提出来,对三面红旗最后导致自然灾害,死了多少人。他敢提出来,也是毛主席提倡海瑞精神,要讲真话。彭德怀当时在会上很激动。这是党中央的一个政治局会议,吴晗并不知内情,他只知道胡乔木按照毛主席的意思要歌颂海瑞,他写了一些文章,用海瑞的这个故事,最后写了《海瑞罢官》。《海瑞罢官》本来是《论海瑞》的脚本。马连良到吴晗家,希望他写出一个海瑞的剧本。最后吴晗六改其稿,因为他以前京剧从来不看,也不懂京戏,改一次一看不像京剧,他又改。学了一些京剧的门道,他就把这个《海瑞罢官》写出来。《海瑞罢官》一写出来以后,得到社会上很多名家的高度赞扬,说出民心,而且也有艺术性。毛主席还亲自把马连良请到中南海唱了《海瑞罢官》这个戏。

  后来姚文元写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不但全盘否定了海瑞,而且把吴晗的用意归结到“为右倾翻案”,也就是给彭德怀翻案。在“文革”中,吴晗因此受到了打击,对《海瑞罢官》肯定的人也受到了打击。我们知道吴晗和彭德怀没有任何联系,彭德怀是国防部长,是军方的,我伯父是文人,又是研究历史方面的,没有相干,没有接触的必要。

  2004年9月,在吴晗诞辰95周年之际,我们成立了吴晗研究会。朱镕基同志还给吴晗墓碑上题了字,我们也有机会清明回义乌来扫墓。谢谢大家!

  我今天给大家讲述的题目是“吴晗小故事,彰显大精神”。这几个小故事是在座的听众可能是没有听过,或者是很少听过的故事。

  文人相帮的光辉史曲

  “七七”事变后,张荫麟眼看华北危在旦夕,心情极坏。他也决计离开北平,并且不带一本书,只身到浙江大学去任教。他对吴晗说,我的这些书,凡你要的,你就尽量搬走吧!能寄出去的就寄出去。甚至连他已经写好的《中国史纲》十章长编书稿也没有带走,一并放在吴晗这里。

  四十多天后,吴晗也南下到云南大学历史系当教授去了。吴晗离开北平时,将自己十六大箱中文书籍寄存在新京畿道五号黄仕林家。但惟独张荫麟的这十章长编书稿,吴晗将其带到了云南昆明。吴晗知道,这是张荫麟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极其珍贵。并抽出时间,将这十章长编书稿的成稿部分,加以整理、誊录。

  1939年,张荫麟几经周折,从浙江大学绕道广东东莞老家,而后来到昆明,住在吴晗的家里。当他看到吴晗为他誊录的长编书稿时,非常高兴,立即又补写了第十一章《改制和“革命》》,并写了自序,作为《中国史纲》上古篇出版。

  张荫麟所著的这本《中国史纲》是当时教育部计划出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史纲》的第一部,但仅写到了东汉为止。但恰恰是这样一本薄薄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旧中国和新中国却多次再版,并受到众多史学专家的好评。

  此书大部分最初刊载在《大公报·史地周刊》。1940年6月由重庆青年书店结集出版,1948年4年,南京中正书局再版。50年代北京三联书店和台湾先后再版。20世纪90年代后,辽宁教育、上海古籍、山西古籍、商务相继再版。

  吴晗不但为张荫麟保存书稿、整理、誊录书稿,为张荫麟出版这部书稿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还谱写了一曲朋友相助、文人相帮的光辉史曲!

  景山公园的青松

  五十年代初期的一天,有一个小学的学生和伙伴们一起在景山公园玩打游击的游戏时,不慎从山顶上滚了下来,被荆条扎伤后,不幸患破伤风死亡了。

  原来,景山公园遍山都种满了荆条。到了每年的冬季,公园的工作人员就把荆条砍下来,加工制成筐篮到市场上去卖,这也是景山公园每年的一项不少的经济收入。由于荆条是用柴刀砍下来的,砍完以后,一般都会留下三寸左右的枝干,而且都是又坚又硬的尖削的断口。人从山顶上滚下来,非常容易被这形同锋利的小刀似的荆条刺伤。那位小学生就是在从山顶滚下来的时候,被这荆条大面积刺伤,多处流血,山上的泥土脏物又感染了伤口,以至于患上了破伤风而死亡的。

  负责分管文教工作的副市长吴晗知道这件事以后,立即要求东城区政府办好两件事:一是做好死亡学生的善后工作,特别是对死亡学生家长的安抚工作,要确保做得妥善。第二,东城区政府应立即提出一个意见,避免今后不再发生这类事故的方案。

  在处理完善后工作以后,东城区政府立即给吴晗写了一个专题报告,说景山公园是中小学生经常进行课外游戏活动的场所,景山公园应该将荆条移植到别的地方去,改种松柏之类的绿色植物,以确保少年儿童的安全。

  吴晗看了东城区政府的报告之后,立即约请园林局的负责人一起商量这件事情。园林局的同志也立即表态同意东城区政府的意见,迅速将景山公园内的荆条全部移植到别的地方去,景山公园改种松柏,明年春天就动工。并说:“吴副市长对学生爱护备至,对学生的安全如此关心,他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民族的、国家的前途联系起来,使我们深受教育,我们怎么能不照他的意见办呢?”

  几十年后,景山公园青松遍布,苍劲繁茂,少年儿童游戏其间,愉快舒畅,何等幸福;游人徜徉其中,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如果他们知道,今天之所以有这一个优越的游乐环境,正是与当年吴晗的亲自关注、亲手操持的结果,也一定会铭感于心的吧!

  财上分明大丈夫

  大约是1955年的一天,吴晗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市一所中学初中班同学们的来信。在信中,孩子们恳切地向吴晗副市长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副市长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点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共同欢度他们的节日———“五四”青年节。吴晗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同学们的请求,便叫秘书立即给孩子们写了回信。最让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是,吴晗副市长不但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而且还特意为他们准备了他们可望不可求的活动地点———在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

  “五四”青年节那天的上午,吴晗摆脱了繁忙的公务,和少年朋友们欢聚一堂,进行了轻松愉快的座谈和娱乐活动。中午,吴晗还特意在来今雨轩的西餐部为孩子们点了西餐,并和孩子们一起共进午餐。吴晗叫秘书用他的私款结账。当秘书向他说这又不是你的私交活动,为何要用私款时,吴晗回答道:“孩子们是请我和他们一起玩的,我用我的稿费支付,没问题!你办吧。”

  吴晗除主持首都的文教卫生工作外,还经常应邀参加一些青年、妇女、儿童方面的集会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有时还在与群众关系密切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庆典活动中,到广播电台发表广播讲演等。这些讲演稿大都是他自己口述大意,由秘书或其他有关人员起草整理后再由他本人审阅定稿的。但这些演讲稿一经发表收到稿费后,他就会在单据上批示得清清楚楚交由某某同志收等字样,让秘书交给文稿的撰写人。

  这些稿费的款项一般都不是很多,但得到这些稿费的青年同志都非常地高兴。因为稿费单上明明白白写的是吴晗的名字,吴晗将它塞进自己的口袋是无可非议的,但吴晗没有这样做,而是将它分发给具体写稿的同志,从这一小事上,体现了吴晗非常尊重他人劳动的人格品质,也是对青年干部的一种有效的激励。

  这虽然都是一些极其细微的小事,但这些小事一时间在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大楼中传为美谈。

  俗话说观棋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体现了吴晗非常尊重他人劳动的人格品质。

  主讲人名片

  吴昆

  吴晗弟弟吴春曦的次子,现年80岁,北京吴晗研究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他曾先后撰写过《伯父吴晗1946年在上海》《伯父吴晗给我的最后一封信》《朱镕基和吴晗的隔世情谊》等怀念吴晗的文章。

  杨建新

  著名的吴晗研究学者,曾先后出版《吴晗年谱·外事篇》《吴晗年谱·政务篇》《吴晗年谱·著述篇》等多部吴晗研究专著。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