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上午10点半,2002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正式开幕没多久,黄金财已经在国际商贸城自己的摊位上接待了好几批客商。他指着货架上一排排憨态可掬的长毛绒玩具,热情地招呼着记者:看看吧,这都是我自己厂里生产的。见到记者惊讶的目光,这个土生土长的义乌人腼腆地一笑:“我1995年就办厂了。在义乌,像我这样的玩具商6成以上都是自产自销的,有的还接外来的订单。”
义乌素以小商品流通中心著称,小商品中转生意在义乌人手上做得风生水起,闻名全国。但在当时,少有人想到要自己开厂,以服装厂起家的虞先生就属于最早一批“吃螃蟹者”。从机关“下海”的他,从最初的经济复苏中看到了市场的机会,在“穷则思变”的背景下,于1983年底办起了自己的服装厂。他以拼凑来的2万元开始艰难创业,在生意最红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在邻近的东阳及上海、杭州等地共拥有13个工厂,雇佣了2000多名工人。
近几年“小商品流通中心”的名气越做越响,精明肯干的义乌人纷纷在自己的店铺后面办起了工厂。据粗略估算,全市约有60--70%的人口经商,其中至少一半是私营业主。
这种实在的想法,支持着义乌人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股投资建厂的热潮。据了解,义乌市这样的企业注册资金都很少,有的只有几千元,厂的规模一般也不大,雇工
二三十人到百来人不等,“前店后厂”做得有声有色。
工业支撑商贸名城
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对记者表示,过去义乌专注于发展市场,现在全市工业经济快速集聚提升,正在向国际性的小商品制造中心迈进。楼国华介绍说,长期以来,义乌号称“买全国货,卖全国货”,有70%的商品都是外来的,销售的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也很难真正做到“物美价廉”。义乌建立自己的制造业的想法由来已久。2000年,义乌市委明确提出了把义乌建成现代化商贸名城的战略目标。
楼国华说,商贸名城要有竞争力,其商品就必须有竞争力;而只有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才能从质量和价格等方面保证小商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今年上半年,义乌市更进一步提出,要做国际小商品的集散中心、制造中心和研发中心。
目前义乌共有工业企业l.1万多家,工业产值从1982年的l.3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36亿元,经过20多年的资本原始积累,许多掘到“第一桶金”的义乌人开始把商业资本转变为工业资本。袜业、饰品、拉链等已成为全国的重要生产基地;印刷、制笔、毛纺、化妆品等优势行业的专业生产园区正进人准备和启动阶段,构筑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
根据部署,义乌将整合现在的经济开发区和12个工业园,统一开发各100平方公里的义西南和义东北两大工业产业带,形成以市场为中心、两翼齐飞的经济发展格局。另外,他们还将规划建设10大特色产业专业园区和18平方公里的外商投资园区,通过实施“贸工联动”战略强化工业产业的支撑。
记者:李克
刊于2002年10月25日《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