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到义乌的时候,义乌已经是个出名的小商品集散地了。大街小巷到处是扛着大包小包的人;到处都是树起的牌子“直达天津”、“直达呼和浩特”、“直达深圳”、“零担托运直达”……到处是轰隆隆满街飞跑的助动四轮车,小商品市场已经是应有尽有,一件时装全毛大衣只花了我18元钱。大冬天的,跑进热闹哄哄的市场里只好一件一件脱到只剩件衬衫。
这此年,义乌的小商品城建设得更加专业更加规范,吸引了4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外商来到义乌做生意、办公司、设办事处,其中来自阿联酋、埃及、也门等的阿拉伯商人就占一半左右。全城有来自中东地区的商贸公司200来家,所以人们都说义乌现在有了个“阿拉伯村”。
四海客商云集在这座小城,街上经常连出租车也叫不到,刚刚到达义乌的阿联酋人候赛因从眼镜市场出来,等出租车到火车站去,等了整整8分钟还没等来空车,他只好向一旁同样很有耐心地等了他8分钟的三轮车工人招招手,熟练地用计算器讲好价钱,在寒风中整整自己的围巾匆匆走了。
候赛因第一次来中国是5年前,他先是去广州,在那里听说义乌的东西便宜得不可思议,他的朋友边比划带说笑地说:“三分钱可以买一辆玩具汽车,你不干吗?”他当然干,而且立马跳上去义乌的火车,而且很快在义乌设了采购点,而且把一年中的大部分做生意时间都花在了这里。候赛因说:“这里的东西质量不错,发出去的货很受欢迎,这里的人做生意讲信用,做过一票生意后,后面的东西都用不着验货了。”候赛因每月发往中东的货物平均有六七个集装箱。毛里塔尼亚的卡里发说:“中国的百货家电在毛里塔尼亚很受欢迎,现在常驻义乌的毛里塔尼亚商人大约有20多人,多时上百。每次从巴黎到上海的航班上至少会有两个来这里做生意的毛里塔尼亚人。义乌有6家毛里塔尼亚办事处。”
从毛里塔尼亚来的阿明会讲些汉语,成了当地的“名人”,他在义乌采购的货物发往也门、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等地。阿明说:“义乌可真是个赚钱的好地方。”
约旦人贾米尔看到这里的小商品市场简直惊呆了:“从一根针到一架天文望远镜,你要什么这里都有,而且真便宜呀。”他的公司生意做到了美国和欧洲。阿拉伯商人在当地很受欢迎,因为他们生意头脑好,其实生意人也爱和精明的对手玩,阿拉伯商人的精明可是世界有名的。阿拉伯语翻译小李说他有一次跟两个伊拉克商人去黄岩谈黄铜生意,竟被他们杀下一半的价钱来,算出总价后还能再打下折扣,真叫他大开眼界。
另两名伊拉克商人阿里安和贝亚说到他们的获利时,脸上掩不住喜色:“如果按卖出价是进价的200%来算,扣除运费和税费等,自己可以得到30%左右。而且有些东西按进价200%出售,有些可以按300%出售。”
阿富汗国内打仗时,许多阿拉伯商人损失惨重,受损失最大的当然数阿富汗商人,国内都乱成那样了,谁还相信他有钱付账?他们也真有办法。有几个老兄,几天不见,摇身一变,弄了个俄罗斯护照,就成俄罗斯商人了。
义乌当地人也喜欢阿拉伯商人,一个在市场间跑出租车生意的司机说他每月收入有1万多元。
“芝麻开门!”――神奇的芝麻是语言
现代辛伯达会用中文念那个“芝麻开门”的咒语,起码也会用英语或是法语说。于是门很快打开,里面的宝藏叫他们眼睛发亮。
阿卜迪,个子高高,五官端正英爽,肤色黝黑明净,从嘴角潇洒地斜喷出烟来,像个电影明星似地从喧闹的市声里款款走来,向我们招呼:“bonjour!”(法语:您好!)他知道和我走在一起的阿拉伯语翻译小李正在学法语,他的法语说得非常好:“想学法语?跟我学好了,我们毛里塔尼亚国语是阿拉伯语,第一外语是法语,英语也会说,可是我收学费很贵的哦。”
阿卜迪一口流利的中文使他在义乌过得如鱼得水。说真的,这位现代辛伯达有中国人民大学的两个硕士文凭呢。阿卜迪神气地说:“我是中国阿拉伯比较文化专业和国际政治专业的硕士。”还不止这些,阿卜迪的中国古典文学底子也不差,毕竟是人大的双硕士嘛,一口“之乎者也”顿时叫人肃然起敬。
阿卜迪是“毛塔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总经理卡里发是中国人民大字的博士,汉语说得比阿卜迪还流利,因为他曾在毛里塔尼亚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专门学过中文。
“阿卜迪边说边还要想一想,卡里发完全不用想,反应非常快,用词非常到位,而且能写一手漂亮的中文文章。”小李介绍说。他们公司里的另一位合伙人是南京大学的博士,自然也没有语言的问题。
“为什么不做学问?当教授?”我看着阿卜迪在货堆里忙得不可开交,找些话来和他聊。
阿卜边眨眨眼睛聪明地反问:“你不觉得做商人比当教授传播文化的范围更广吗?”“……?”“当教授,我可以带几十个学生吧,也就在这些人当中传播中国文化和毛里塔尼亚文化。可是做生意,卖出去的货物有多少人会用啊?会对多少人有影响啊?你自己算算吧。”“生活上习惯吗?”“我1990年就来中国,可以说是半个中国人了,我走过山东、安徽、江西上、江苏、云南,只怕我去过的中国地方比你还多呢。”他们公司在义乌租了一幢楼,一楼做仓库,二楼是办事处,三楼四楼五楼是他们几个人的生活起居处。问到晚上或是业余时间怎么过,他们好象没听懂我的话,偏着头疑惑地看着我:“晚上也是忙生意上的事啊,晚上也要会客户。”不过有的阿拉伯商人就觉得义乌的高档消费场所不如广州和上海。
两位也门商人在鞋城的鞋山鞋海里游走,旁边的中国女孩子用英语为他们做翻译,摊主们也能说义乌英语黄岩英语温州英语:“one collar?no,two。”
小商品城里处都有“商务翻译”的摊位。阿拉伯语翻译却不好找,因为许多大学外语系并没有阿拉伯语专业。新设立的“义乌涉外服务中心”是专为外商服务的机构,工作人员英语都在六级以上,可是并没有阿拉伯语种的人。“他们来我们地盘做生意,应该学我们的语言嘛,”中心主任说。但他们还是会考虑以后招阿拉伯语工作人员的,只是“太难找了。”
我在杭州法语角认识的阿拉伯语翻译小李很自然地在义乌成了香饽饽。他在天津民族职专开始学阿拉伯语,后来由老师介绍到约旦大学自费学习了两年,到过土耳其、埃及、叙利亚、巴基斯坦等许多国家。2001年回国后又到北京中关村学习电脑。听同学介绍后到义乌,先是在卡里发的“毛塔进出口有限公司”做翻译,后来慢慢脱出来,在几家公司同时做兼职翻译,也想慢慢开发自己的业务。
他对电子商务特别有想法,怀着勃勃的雄心要在义乌开展这项业务。以后我们在义乌看到他的李氏电子商务公司这是不用怀疑的。其实就凭做兼职翻译,他的日子也好过得很。义乌小商品城的老板们见到他特别热情:“来来来,进来坐一会儿,有生意一定带过来啊,”到处都有人这样招呼他。阿拉伯商人当中自然也有他许多朋友,他想做生意,条件实在太好了;他想去世界其他地方看看,也没问题,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和法语就像是他的飞毯,可以把他送到很高很远的地方去。这个令人羡慕的神气的小伙子,今年才21岁。
记者:文敏
刊于:2002年12月23日《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