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省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大量农民变成了城市居民。这些新市民在居住方式、就业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城市化很难完成,而且会给城市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何帮助这些农民转换角色如何解决他们在角色转换中遇到的困难?这是城市化进程中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在这方面,义乌市稠城街道作了一些成功的探索。稠城街道有常住人口19.6万人,其中由农民转为市民的就有7.2万人,另有外地农民到义乌务工经商而居住在该街道的达8万多人,居民层次复杂,社会治安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针对这一状况,稠城街道把目光投向新型社区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一套与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城村复合型社区建设,不仅降低了政府运行成本,更方便了群众。
打选优美居住环境
当我们到达义乌时,正碰上许多地方在拆违章建筑。原来约好的采访对象,也直到中午才匆匆赶来。
据稠城街道办公室同主任介绍,稠城街道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周围商场密布,只要随便搭个违章建筑出租,一年的租金就是好几万元。所以前几年违章搭建现象十分普遍,虽说是城区,但居民小区脏乱差,“城中村”到处可见,大大影响了城市面貌。
要建设一个新城市,培养一批新市民,首先要从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开始。尤其是要消灭“城中村”现象。为此,稠城街道结合当前义乌市已制定的5年内建设400万平方米,能够住20万人的安居工程规划,并对旧城和“城中村”进行改造的实际,多次组织居民座谈,学习各种法规守则。孝子祠社区还请省规划设计院的专家给居民讲课。许多群众表示要服从大局,不当“钉子户”。各社区还配合改造,依法清理了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全街道共拆违1000多处,面积达15万平方米,扩大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
创造合适的就业岗位
城市化的一个新课题就是如何解决失去土地的农民由农村就业转化为城市就业,看看稠城街道是怎么解决的吧--义乌人有摆摊的习惯,但在调城街道,现在却看不到摆摊的。原来稠城街道各社区兴办了33条特色商品专业街,将原来分散的、同类型的商品摊点集中起来,如宾王社区建了文化用品专业街,车站社区建了毛绒玩具专业街,词林社区建了工艺礼品专业街,小摊贩都进了特色街……
特色街的建设,既方便了群众和客户,也为社区中一些新居民提供了就业门路。因为特色街建设使商店上了档次,吸引了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到此设点。
各社区还特别注意扶贫帮残,孝子祠社区对贫困家庭逐一挨家挨户上门访问,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和其他难题。一个劳改释放回来的人,夫妻两人都没有工作,惟一的儿子也得了白血病,生活困难。孝子祠社区在鼓励他的同时,不时给予各种经济帮助,并帮他开了一个杂货店。
各种便民服务设施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全街道13个社区服务项目涉及17大类共180多项,形成了包括社区便民服务、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等服务体系。同时,全街道还建立了有1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
培养高素质的文明市民
每周五晚上,稠城街道的江滨社区内就异常热闹,“江滨之夜”文艺晚会在隆重举行,由社区和共建单位文宣队编排的一个个精彩节目不仅吸引了本社区的居民,也吸引了大量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踊跃前来观看。由于大批农民进城后彼此之间很陌生,江滨社区在“江滨之夜”上举办“手牵手主题晚会”,通过节目的编排,使许多新市民互相认识,增进了解。
稠城街道把“公共需要”列为重要工作,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人。一些社区还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招投标的形式成立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各种歌舞队、腰鼓队、书法协会等众文艺活动广泛开展,极大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各社区还普遍办起了市民学校、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培训班、社区图书馆等。一些社区干部告诉记者,通过这些开工,不仅使居民学到了文化科学知识,许多改变农民身份的新市民还接受了“如何当一个现代城市人”的培训,同原来落后的旧传统、旧观念、旧习俗告别。
记者:王刚陈志农通讯员:张建成
刊于2002年8月14日《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