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上海300公里的浙江义乌市,被巨大的工业区和数以百计的工厂所包围。应该说,它并不是一个受旅游者喜欢的城市。但是,这座加工制造业城市却是外国人心目中“中国名气最大的地方”之一。那些外国商人来到这里大批大批地购买玩具、服装、小五金、小装饰、小摆设,再把它们贩卖到世界各地去。
在义乌的各个专卖市场里,成千上万的工厂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这座崭新的中国商业城市已经拥有2.7万个货摊,并雄心勃勃要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
“我们的产品95%都出口国外。”商人武亚京(音译)说。他和其他几百名商贩一样,在义乌卖手镯、头饰和其他饰物。
“我们的客户有德国人、日本人、意大利人、美国人,甚至还有中东地区来的,一切都是现货交易,也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价格。”一位女摊主说。
佐兰·斯帕塞斯基是一名来自马其顿的买主,这是他第三次义乌之行。他说:“义乌最大的优势就是货物品种无比丰富,还可以小批量采购,不像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买一种商品,必须要装满整个集装箱,卖主才卖给你。”
这名管理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正在他的国家筹建一家连锁店,店名叫“中国杂货”。店里所有货物都来自中国。他还计划在马其顿成立一个南巴尔干地区物流中心,专门销售中国货。佐兰认为,与其让中国人在欧洲卖货,还不如自己直接做中欧贸易。
来义乌的另外一些“老外”则是亚洲市场的“老手”。黎巴嫩商人阿里·贾法尔25年前就常去香港、台湾和韩国等地采购。最近4年,他每年都要来义乌六七次,替他远在加蓬经商的两个儿子采购货物,再统筹安排运到国外。他订购的东西在中东也很畅销,比如用书法体刻写的《古兰经》经文木板。
义乌日益繁荣的贸易甚至也吸引了来自中东、非洲和南亚的商人来这里开设分公司或分店。一位把总部设在迪拜的摩洛哥商人8个月前就来义乌“安营扎寨”了。在义乌一家清真餐馆里,他一边抽着阿拉伯水烟,一边告诉记者:“义乌太了不起了,我想要的东西这里都有。”这位摩洛哥商人每次采购的货物都装满两三个集装箱,价值约10万美元。
22岁的中国女企业家罗力平(音译)介绍说:“义乌真正的起飞是两年前开始的。由于有现代化的机器,我只雇了30—40名工人,每年就能生产150万双鞋子。”罗是当年从她父亲那里借钱开始自己的业务的,她父亲开办了一家运输公司。
“这个世界有点不安定,可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罗说。
摘自法新社鲍里斯、康布朗
刊于2004年2月17日《环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