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5年>社会和谐篇 正文

【浙江内参】义乌让公共财政惠及广大农民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义乌市积极探索城乡“合二为一”的财政新机制,让公共财政惠及广大农民兄弟,用财政手段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文明“出城下乡”,统筹城乡发展。

  据统计,2001年以来,该市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绝对额和总支出比例连续四年大幅度同步增长,总投入从5.12亿元增加到16.8亿元,“三农”投人占总支出的比例从25.4%增加到30.4%。这一打破延续50多年的财政投入“厚城薄乡”一贯制的做法得到了当地城乡居民的普遍认同。

  金华市委副书记、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说,我们要科学地理解和推进城市化,而不能将城市化简单地理解为将人、财、物、教育等要素向城市集中。抓住时机,加强财政对“三农”的全面投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化的必经之路。否则城乡差异加剧很容易在社会转型期造成新的社会矛盾,最终导致社会经济陷人困境。

  据介绍,义乌市中心城区面积已由26平方公里扩大到200多平方公里,集聚外来人口76万,已超过本地人口。全球集中于此的小商品已达30多万种,“只要想得到、用得到的小商品几乎都有”。2004年,有196个国家的客商云集义乌,外国常驻客商达到6000多人。一个新生的集小商品销售、生产、研发的国际性商贸城市的雏型已基本形成。

  但是,义乌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存在着“瓶颈”问题。据义乌市副市长朱江龙介绍: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城乡分割建设和差别发展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城乡不和谐的状况更趋严重。村庄建设布局小散乱、卫生脏乱差、缺规划、少配套,同为“国家公民”的农民却无权享受公共财政,其生活条件和质量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差别,也无法在社保、医疗、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

  义乌市为了冲破城市化“瓶颈”,2001年就确定了被称为“全国第一纲要”的《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将农村也列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和建设、人口和产业布局、配套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统筹安排。2004年6月,《义乌市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已经过省建设厅组织专家论证并获市政府批准。按这个全省第一个市域社区布局规划,全市分成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和远郊区四个区,建设城市社区和农村新社区。在该布局基础上,目前已完成交通、电力、电信、教育、广电、卫生、供水等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

  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行动计划,义乌市2001年以来对城乡分割建设的财政体制进行了大胆改革,逐年提高市、镇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比例。据该市财政局汪小群副局长介绍,到2004年,全市财政总支出为43.76亿元,其中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达12.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8.6%,是义乌历年对“三农”投入的新高。更重要的是,对“三农”的各项投入已成为财政制度。有了财政保障,义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开展得比较顺利。

  公共设施向农村覆盖

  据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章同介绍,义乌市在科学编制全市社区布局规划的前提下,分区分步推进村庄改造和新社区建设。对“城中村”实行整体改造,对副城区进行整合改造,对城郊区村庄进行轮换建设,而对远郊区村庄则实施异地奔小康工程。到2004年底,全市按照“成熟一批、改造一批”原则,结合各村的班子基础、经济基础、群众基础、区位基础四个条件,通过各村报名、镇(街道)把关、市里审核三道程序,共有66个村启动实施旧村改造,其中8个村已基本完成旧村改造。累计拆除旧房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有近20个村实施全拆全建,全市共新建农村住宅25万平方米,8000多户农民已迁入新居。

  义乌市已将46个行政村和8个自然村列人“异地奔小康”工程,该计划实施后使二万多山区农民融人城市和农村社区。由于政府加大了财政扶持力度,实施退宅还耕(林)补偿政策,妥善处理原有产权关系,努力增加下山农户收入,大陈、佛堂、上溪等5个镇、街道的“异地奔小康”安居小区一期工程建设已完成,3000多名山区群众已迁人小区居住,人均收人也翻了一番。为此,义乌市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个多亿,各乡镇财政也安排6000多万元进行补助。

  义乌市为了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面对用地指标趋紧、农保区调整难等问题,2004年及时将城乡一体化工作重点转到环境整治上,整治村范围从原来的城郊区扩大到副城区。一是突出整治重点。把“穿衣戴帽”、拆危拆乱、卫生洁化作为村庄环境整治的重点,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义乌市利用前几年摘道路硬化、亮化、绿化、洁化和家庭美化“小五化”打下的基础,制定了全市农村通村公路、村内主干道建设计划。目前,111个行政村的通村公路、135个行政村的村内主于道已实现硬化。完成53个村的自来水改造,新供水11个村,新装和改造路灯的个村。

  “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长期以来,义乌市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仅限于农业生产一项。自开展城乡一体化行动以来,“农民有权享受公共财政服务”的观念已在义乌成为共识。在财政投人的杠杆作用下,农村居民也开始享受公共财政服务了。

  现在义乌800个行政村,村村配备保洁员,户户实行垃圾桶装化,并定期清运,送填埋场或焚烧厂集中处理。从保洁员的补贴到清运、处理垃圾的费用基本上都由财政承担。一些村干部说,以前村里环境卫生脏、乱、差,村里即使有保洁员,也只能将垃圾倒进村口的河道、溪坑,还是一村污染另一村。现在,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了,不会乱倒乱丢垃圾了。

  除了加快农村新社区“硬件”建设以外,在管理体制上.义乌市还加快了撤村建社区工作,使农村居民尽快适应城市化管理。凡是有条件建立社区的区域,逐步撤消行政村管理体制,实行社区居委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议事规则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推行社区干部“人员职业化、报酬工薪制”,同时形成社区卫生、治安、服务等公共事务管理体系,营造优良的生态人居环境。

  以前,义乌市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一直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从2004年开始,义乌城乡居民已开始平等地享受大病医疗保险。在农民分别缴纳36元和240元的基础上,市、镇两级财政补贴一大块,对交费年度符合有关规定的病人给予医药费补助。对人均耕地少于0.2亩的村,以村内所有农民参保、交费4000元为条件,由市财政一次性补助21200元,从男60岁女55岁开始,每月享受120元的生活补助。在市镇财政的支持下,义乌市的“五保”老人已开始实现集中供养。另外,为促进农民市民化,实现充分就业,近年来义乌市财政每年都安排500万元资金,对各类农村劳动力按年初设定的课目,进行免费培训。义乌市还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各种壁垒,建立了以劳动力素质为主要标准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在城市化进程中,一旦发生征地矛盾,一些干部总将责任归咎为“农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不理解政府为农民长远利益打算的苦心”。而农民的“弱势”地位也往往被看成是农民素质低所造成的。义乌市委宣传部长陈秀仙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只看到了表面现象。长期以来,农村文体设施落后,文艺。宣传活动少,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这种不平等也是造成城乡居民素质差异的原因之一。因此,党委、政府都有责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但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切忌空对空、不结合实际的说教,而必须做到‘虚活实做’、‘软活硬做’,要让农民得到实际的教育。

  据了解,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义乌市共投入资金6300多万元,在农村开展了思想道德和文化阵地“双建设”活动。两年多来,全市已有428个村(居),按照有规划、有投入、有制度、有载体的要求基本完成了“双建设”并通过了验收。全市新开辟38万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建成580个标准篮球场,制作了8500块公民道德永久性标牌和黑板报、宣传栏、阅报栏。在“双建设”过程中,还送书下乡4万5千册,创作文艺节目119个,深入各镇街社区、农村巡回演出700多场次,组织送电影下乡、放映幻灯片32876场,观众达129万人。在“双建村”,开展健康文体活动已成风气。在义乌的众多的外来务工者也跟着享受到“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好处。

  记者:虞云达傅梅泉

  刊于2005年第14期《浙江内参》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