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在哪里?浙中一县城。倒退二十年,浙江之外鲜有闻者,今天,大江南北无人不晓。
名气之大,大到让国家级的中国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择此落户。中国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的前身是义博会,开始于1995年,义乌会展业从此起步。以后经过10年的发展,义博会展览档次、规模、客商参会活跃程度逐年上升。尤其是2001年梅湖会展中心启用,义博会的发展出现质的飞跃,次年便被升格为由国家商务部参与主办的国际性展会。从此,义博会三年三大跳,一年一度的义博会已成为一个活力四射的巨大经贸展览舞台。
2004义博会又把10年来义乌会展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顶峰。2004义博会展览总面积7万平方米,3000个展位,1700家参展企业,8万余名国内外专业观众,有效地对接广交会,使为期5天的义博会高潮迭起,成效突出,实现展览交易额74.3亿元人民币,比上届增长19.5%,其中外贸交易额为5.63亿美元,占总交易额的62.9%,比上届增长26.2%。
记得2004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开幕之时,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中国国际商会的特邀顾问、中国市场学会会长俞晓松,曾经和笔者说,“义博会”是国内最具规模和信誉的小商品交易平台。
他说: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重化工产品、成套设备等重工产品优势并不明显,而涉及吃穿住行的小商品却越来越具有世界竞争力。小商品的交易量大面广,简化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是每个小商品生产经营者的需求。义博会是国内少见的具有广泛商品品种覆盖面的市场交易平台,为小商品生产者打造了不仅是最大规模而且是良好信誉的市场平台。
俞晓松会长认为,义博会是市场经济规律本身形成的结果,与一些地方单靠行政力量推动的节会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义博会以及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繁荣,对我国推进市场经济改革进程起着积极的作用。
那么,这个超级博览会为何会“花落”义乌这个既不临港又不靠海的“县级市”?原因很简单,这里有个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市场――中国小商品城。“买天下货,卖天下货”,联合国统计的所有商品是50万种,这里可以买到30万种。去年市场成交额266.9亿元,产品辐射200多个国家。
然而,每次义博会召开之际,每个初到义乌的人,都会不禁发问:义乌何以有今天?不久前,义乌承办中国市长论坛。全国70多位市长齐聚此地。大家对义乌发展惊叹不已,纷纷探究其奥秘。当时,与会的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耐人寻味地说:“义乌是一个莫名其妙发展起来的地方。”一语震惊四座。
“莫名其妙”立刻成为市长论坛上的流行语言。改革开放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打破原由的政策藩篱和资源配置格局,使得不少地方和不少人,超越地域、身份、资格、资源等等制约,成为新时代主角,成为新的先锋。许多地方经历了从贫困到富裕、从落后到发达、从平凡到精彩的神奇的“莫名其妙”的历程。义乌就是这种“莫名其妙”的经典。
“人均几分地,饱肚子很困难”,是倒退二十年的义乌。可以被今天的人们誉为“天赋”的,是历史上义乌不少农民迫于生计,摇着“拨浪鼓”外出“鸡毛换糖”。
义乌市市长吴蔚荣说:义乌的发展“莫名”但有“其妙”。“莫名”者,指的是义乌在地理位置上并无优势,资源禀赋上并不得天之厚,在政策视野里并非国家之优先,但是义乌不可思意地发展起来,成为全国、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的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任何发展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义乌发展有内涵丰富的“其妙”。最重要是两条:一是义乌人有不满现状、锐意进取、奋力突破的非凡勇气和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二是义乌的历届党委政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探索、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始终遵循这种规律的脉搏,引导、推动义乌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一些农民在义乌城里的一条马路上摆起了摊位。他们从温州、广州进货,通过这个马路市场把货物卖到浙中农村。
1982年春节前夕,一个到广东做生意的农民携带大量现钞乘火车返回,乘警在开箱检查违禁物品时发现了这一情况,通知了义乌县公安局。这位惴惴不安的农民,没有想到,那年拜年的客人中多了一位“贵宾”:当时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这位农民道出:“经商”是致富的“诀窍”。此年9月,谢高华在县委常委会上作出决定: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市市场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
其时,与义乌比邻有一个县也出现过一个马路市场,但由于当地“打击投机倒把”的力度实在太大,摆摊的小商贩要么偃旗息鼓,要么跑到义乌重新开张。如今,尽管这个县经济也很发达,但隔着不远的田垄坐望义乌的繁华,不少人还是守不住一声叹息。
1984年,谢高华提出“兴商建县”,并决定投资57万元改“马路市场”为摊蓬式市场。整整二十年后,义乌县早已成为初到者怎么也搞不清行政级别的“义乌市”。现任市委书记叫楼国华,“兴商建市”仍是他的信条。从“谢高华”到“楼国华”,书记换了六、七任,这个大战略始终未变。变化的是,20多年来,小商品市场八度扩建,一代代更新,从1982年的700多个沿街水泥板摊位,发展到如今的"华夏第一市"。与此同时,义乌经济突飞猛进,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GDP)2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3%;完成财政总收入2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同口径比增长36.6%。其中市级财政收入1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1%,同口径比增长43.3%。
有积累的发展才是高质量的发展,才是真正为百姓造福的发展。发展理念的一脉相承,让义乌在积累中走向今天的辉煌。义乌的决策者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义乌是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之地,民营资本几无无禁区,更尊卑之谓,许多公共设施的建设都吸纳了民间资本,但是,义乌市场经济的象征――小商品市场的五次升级换代却均由政府控股的国有企业完成投资。这让许多认为“政府退得越彻底就越市场经济”的人大惑不解。市委书记楼国华说:义乌市场建设由政府为主投资有两条好处,一是确保把全市的优势资源高效率地配置到最能体现效益的刀口上。义乌市场的每次升级换代,尽管都涉及大规模的征地、拆迁、规划调整,但是从提议到完成,最多只用一两年,可谓“一气呵成,畅行无阻”;二是政府始终把握了市场资源的调控权。义乌的市场摊位每5年使用权的实际含金量最高可达100多万元,而义乌市政府却有能力把价格定在5万元,有效控制了盲目的高价炒作,从而不使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活水被挡在过高的门槛之外。
义乌还有另外一类“绝对纯国有”的产业设施,那就是各大联托运物流场站。尽管其中经营的完全是个体私营业主,但是正因为场站设施的产权很清晰――政府所有,从而避免了不少地方发生的经营者为“抢码头、占地盘”而动辄“刀光剑影”的现象。义乌市市长吴蔚荣说“政府必须始终清楚的是,什么才是一个地方命脉,你到底有多少发言权?
进进退退,有为和无为,其中有辩证法。”
义乌最新的市场――国际商贸城二期市场,新增摊位7500个,涉及至少两万多人的切身利益调整。但是,进展顺利,无人上访,无人闹事。吴蔚荣市长说:“市场摊位价值连城,我敢对每一个义乌老百姓拍胸脯,书记和我手上没有留一个摊位,常委班子中也没有听说有谁为自己或者亲戚打电话要摊位。没有一个细节不在阳光下。不懂公平和公正,枉谈市场经济。”
据介绍,去年的“义博会”有12000名外商前来“赶集”。有两个新变化耐人寻味:一是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骤然最多;二是不少老外买货的同时竟然买起了义乌的写字楼。
聪明的义乌商人早瞄准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义乌市政府也适时提出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设想。大批义乌商人大跑步走出国门,做起了国际生意;还有大批的国外商家看好义乌,进入义乌市场。价廉物美的义乌小商品和敢闯敢为的义乌商人迅速赢得国际市场青睐。而强盛崛起的外贸生意,又使义乌市场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以前有人说"占领了义乌市场便占领了全国市场",如今商家却说"进入了义乌市场便进入了国际市场"。据说,义乌目前从事外贸生意和依托市场创建的各类生产企业普遍都在盈利。
义乌以及持续了十届义博会,在今天,已经是世界商贾在繁忙穿梭中共同寻找的握手平台。“谁都会有机会”!义乌可以对任何肤色的梦想者说。
义乌市场以前有句口号,叫"买全国货,卖全国货";义乌市场如今还有句口号:"小商品,义乌造"。近年来,义乌市迅速崛起了一批强壮的工业企业,在针织袜业、服装、饰品、工艺品、玩具、化妆品、拉链、文体用品等优势行业中,有不少占领了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有的行业甚至占到全国份额的60%以上甚至更高。并且,这些行业设备先进,技术领先,占居着国际高端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前义乌产品不敢挂自己的牌子,现如今不仅自豪地挂上"义乌"牌子,而且自信地把产品广告做到了全国各地......
从买货卖货,到自己制造,这也许是第一代义乌市场的功勋们未曾料想的。
义乌早在几年前就已与新浪等网站合作开通了"中国小商品数字城",市内"中华商埠"等10多家网站,在网上经营着数万多种商品。国际商贸城宽带网进入每个商位,更让商家受益非浅,在2003年上半年非典期间,网上交易发挥了很大作用,大部分商家生意照做,未受大的影响。
大象虚形大音稀声。真正的智慧和大气在于化虚实于无形,获得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新自由。谁敢拿他的想像力与义乌和义博会的未来比赛?
记者:潘海平
刊于2005年10月22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