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4月18日讯(记者 张金蓉 编辑 楼菲莉)义乌环卫处、福田街道垃圾中转站、佛堂镇塔山垃圾填埋场、赤岸镇垃圾焚烧场、城西街道何斯路村……11站、100份调查问卷,1个月时间,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4(11)班的6名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寻访了垃圾的回家之路,绘制了一张独特的垃圾旅行图。
2800吨,是目前义乌城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400车次,是每天垃圾运输车把垃圾运出城的次数。“如何减少垃圾量,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如何将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更好?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选择了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班主任楼芳表示,从垃圾的起点到垃圾的终点,孩子们一路用脚步去丈量、用双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在实践中,孩子的成长非常大。
分组进行、各司其职,从最初的查阅资料,到后期的现场采访、亲身体验,6名学生一步步揭开垃圾产生、收集、处理的神秘面纱。同时,在还原垃圾的“旅行”后,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对策。
“我们想,垃圾分类必须从娃娃抓起,以分不清为耻,可以把垃圾分类的广告放到各大媒体上……”当意识到垃圾分类工作需要集社会之力时,在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学生们给市长信箱写了信,希望义乌的垃圾分类更加规范化。
“我们制造了非常多的垃圾,环卫工人清扫垃圾很辛苦,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垃圾分类还做得不到位。”参与了此次实践的张祎感触很深,她说,当大家看见填埋场里堆积成山的垃圾时,更加下定决心要把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的知识让更多人知道。
从原先的略有担忧到后来为孩子感到骄傲,在张祎的爸爸眼中,实践活动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实践本身,孩子们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也锻炼了胆识,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堂实践课,孩子们的表现特别棒。”
“垃圾分类我先行,争做文明好市民。”综合实践虽然结束了,但6名学生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他们表示,要一直做好垃圾分类的宣传员和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