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7年>市场发展篇 正文

“无中生有” 义乌何以辐射出强劲经济能量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有人说,义乌是一座建立在市场之上的城市。

  走进义乌,就走进了市场的海洋:车行路上,身旁掠过的是分类严格、划行归市的店铺;中国小商品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针织市场等10多个专业市场,皮带一条街、围巾一条街、无缝服装一条街等30多条专业街纵横交织形成的市场网络,俨然是一个放大了的超市;中国小商品城单体建筑前后长达2.5公里,面积170万平方米,有3万多个商位----有人计算,如果按每天逛8个小时计算,即使只在每个商位前停留一分钟,就要花4个月;世界上的50多万种商品,在这里能找到32万多种。

  去年,义乌市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389亿元,平均每天成交金额在一亿多元。难怪联合国与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报告称,"义乌市场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目前,全世界第一个小商品价格指数---"义乌·中国小商品批发指数"已进入试运算阶段,发布后将为全世界各地的日用消费品市场提供定价依据。

  地处内陆山区的这个县级市,何以辐射出如此强劲的经济能量?

  源起:市场潜能的勃发

  66岁的冯爱倩已经将自己的商铺和袜厂交给二儿子经营,自己过着出租商铺的"房东生活"。

  "要是没有这个市场,我们还不知道怎么样呢。"1982年,在马路上偷偷做买卖的冯爱倩被没收了提篮后,索性冲进了当时的县委书记办公室,和时任县委书记的谢高华吵起来。"我们整整吵了一个下午。我就一句话,'活不下去了,我要做买卖。'谢书记的烟头塞满了烟灰缸。后来他说,'别哭了,先摆着吧。'"冯爱倩没有想到,她的这次争吵,引发了县委、县政府的热烈讨论,最终促使义乌开放了小商品市场。那年,她拿到了编号为001号的经营许可证。

  和她一样,经历了艰辛的第一代经商者无不对市场充满了感情,也充满了感激。对于他们来说,市场是他们实现发展梦想的载体和体现自身价值的依托。

  在当地延绵几百年的"鸡毛换糖"活动中,流传下来的不畏艰难、不弃微利的"拨浪鼓"文化,一直长久而潜在地影响着义乌人。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义乌人经商的活动也从未根绝。而这些极其可贵的商业因子,一旦遇到适合的环境,便会在石缝里顽强地生根发芽。

  发展农业无资源,发展工业缺基础,群众创造财富的渴望只有一个出口,商品交易是急于摆脱贫困的义乌人能找到的惟一抓手。

  当年为了顺应群众发展小商品贸易的强烈要求,义乌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的"四个允许"和推出"政治上鼓励、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税收上优惠、法律上保护"的扶持政策。

  巨大的市场潜能就此迸发出来。

  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明确提出"兴商建县"战略,把市场摆在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地位。这一发展战略在此后的20多年从未动摇,义乌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不懈地把商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批发市场由地方政府出资建设,经营市场的利润所得都投入到市场的再建设、再开发,形成了滚动发展、良性循环。义乌的市场经过8次搬迁、11次扩建后,一步步从一个区域专业市场发展为全国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

  发展:产业链条的支撑

  新光饰品在国际商贸城里醒目地占据着好几处店面。1995年,通过做饰品买卖小有积蓄的周晓光动了开办工厂的念头。但一打听,需要盖24个公章,每个公章少则三五天多则两周。直到有一天看到义乌郊区一个空置的旧厂房,义乌企办的同志告诉她:只需要提供相关文件,7月签字,10月投产。现在,新光饰品成了占据国内市场40%的领军企业。

  和周晓光一样,义乌的企业家不少是在小商品市场"练摊"出身。1995年开始,他们在当地政策引导下,凭借商业资本及信息、人才的积累,进入了熟悉行业的生产环节,开始挖掘更多的利润。翁荣金当时为广东一家袜厂做代理商,他塑造的"浪莎"品牌,在知名度、市场占有率、生产规模等方面稳居国内前列;陶海弟最初在市场摆摊卖拉链,他创办的浙江伟海拉链集团是世界最大的拉链生产企业,每天生产的拉链可以绕赤道一圈;王斌从批发市场卖低档货起步,办起了国内最大的线条、装饰画生产基地……

  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说:"要维持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仅仅依靠小商品市场的辐射和集聚是不够的。商贸业要持久繁荣,必须有产业的强劲支撑。义乌要寻找新的前进动力。"

  1990年,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成交额跃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之首。在市场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义乌开始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引导商业资本向工业扩展,构建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如今,义乌拥有占全国50%的拉链产量;超过30亿元的工艺品年产值;还有占世界生产总量40%的电子钟表,占全国70%的饰品、占全国50%的胶带,国内最大的清洁球、织带、易拉罐生产企业……"小商品、大产业、大集群"的工业发展格局,为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强大支撑。

  "义乌没有孤立地搞专业市场建设,而是在推进'兴商建市'战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商贸资本雄厚、市场信息灵敏、经商人才众多等优势,积极实施'引商转工'、'贸工联动'策略,引导民营企业家和商业资本向工业扩展,大力发展小商品制造业,形成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义乌市市长吴蔚荣分析道。

  如果说1982年到1995年之间,义乌市场的发展属于市场推动型,那么1995年开始,义乌市场的发展进入了工业推动型。义乌市发改局副局长俞献民介绍说,2.5万多家工业企业、20多个特色优势产业,使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由一个纯中介市场

  变成了产地市场。本地生产作为源源不断的上游活水,成为支持低成本竞争的重要因素。

  转型:坚持不懈的创新

  20世纪90年代末,决定中国小商品城一期上马的时候,正逢对于小商品市场这种业态的争论达到高潮。义乌市委、市政府在全国许多地方考察后,得出结论:义乌小商品城要提升档次,加速转型,加大创新力度。这种认识在1999年市委所发《进一步繁荣市场经济的若干政策意见》的文件得到清晰的表述:"商品市场仍将是我市商品流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存在着持久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实,从一开始,义乌市场就没有满足于先行一步的优势,而是在不断寻求差异化竞争:当集贸市场在全国各地普及时,他们转换到了划行归市的批发市场;当区域性的批发市场遍地开花时,他们的市场开始探求国际化、信息化的经营之道,交易方式和功能悄然发生变化。

  创新始终为义乌市场的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和发展的活力。

  置身阔大的交易大厅,并没有看到想象中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场景。一些店铺里有几位客商在看货洽谈,大多数店铺的店员只是在接听电话,或在电脑前操作。这里的商铺几乎都不做零售。目前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名客商常驻义乌,每年40万个集装箱的商品运往212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难民署、家乐福超市等在义乌建立采购信息中心,全球海运前20强企业中有9家在义乌设立了办事处。

  义乌市市场贸易发展局局长吴波成介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正在由一个商品交易中心向商品展示、产品研发、价格形成、国际贸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性商贸中心转型,在更高的意义上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和源头。就市场功能而言,正在从"卖商品"向"卖信息"与"卖商品"并重转型;就市场特征而言,正在从为商家销售商品向为厂家销售"影响力"与商家销售商品并重转型;就市场性质而言,正在从商品交易场所向商品配送中心与交易场所并重转型;就市场服务而言,正在从大众化向个性化与大众化并重转型。

  记者:齐平黄平张静

  刊于2007年7月12日《经济日报》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