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6年>《农民日报》系列报道 正文

城乡并重好发展--新农村建设看义乌(战略篇)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在新农村建设中,县级政府因其职能的相对独立,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那么,浙江的县级政府是如何认识新农村建设,如何将新农村建设和自身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的?他们碰到了哪些具体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最近,记者来到义乌进行调研采访。

  战略抉择:在国际商贸城市和新农村建设之间

  义乌,因小商品市场而兴旺,因小商品市场而名闻遐迩。义乌和小商品市场,在许多人看来,两者就是难分难离、难舍难弃的一回事。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排位中,义乌高居第15位;义乌的城市化率远远高出浙江其他县市,达到58%??这一切的一切,小商品市场功不可没。也正因此,义乌历届领导都把市场当作宝贝,呕心沥血加以培育,义乌的城市发展定位也十分清晰,这就是国际性商贸城市。但是,随着发展的加速,义乌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要水没水,要电没电,要地没地,要劳动力没劳动力??生产要素的短缺,严重制约着义乌的进一步发展。

  义乌怎么办?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义乌要不要搞新农村建设?有人担忧,搞新农村建设是吃力不讨好,会分散精力、财力,会削弱城市的发展,会拖国际性商贸城市这一目标的后腿。经济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在30% - 40%之间时,城市化加速发展,而城乡会产生差别与分割;当城市化达到50%时,城乡发展一体化有着极大的客观要求,否则城乡分割反过来会拖城市发展的后腿。当前,义乌的城市化率正好处在这一区间,所以,城乡不协调发展的弊端就显得十分集中。

  “必须把工作重心从偏重城市的非均衡发展向城乡并重的均衡发展转移,加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代表党委、政府,从战略的高度作出抉择。他形象地比喻:“城乡发展不平衡,就如同一个瘸子,是永远走不快路的。”

  战略规划:从“零敲碎打”到整体推进

  应该说,义乌重视农村建设并非始于今日。早些年,市里就实施“小五化”工程,即“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搞起了旧村改造、环境整治,老百姓反映很好。但是,这种建设缺乏远景目标,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零敲碎打”式的。要想根治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将城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统筹规划,变“零敲碎打”为整体推进。2003年7月17日,《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问世。这是全国第一个从宏观的、战略的高度,将城市和乡村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性、一次性规划的纲领性文件。

  市长吴蔚荣说:“规划是龙头。要按照市域一体规划理念,统筹规划农村发展和城市建设。”并明确表示了要将义乌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有机融合的思路。为确保规划质量,义乌市投入2000万元资金,邀中外专家参与规划。(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规划中,1100余平方公里的义乌被统一划分为四个区,既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和远郊区。主城区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副城区是小商品制造业基地;城郊区介于副城区和远郊区之间,是生态农业区;远郊区因地处偏远、人口稀少、自然承载力弱,被确定为自然保护区。

  按照“市域一体”的要求,义乌在规划基础设施时,不再分设城乡两个概念,交通、排水、电力、通讯、环保、供气等,都是将全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安排,而且还预留了与周边县市相衔接的发展空间。在社区布局规划时,义乌将把全市800个村庄整合改造为290个社区。其中城市型社区196个,农村型社区94个。也就是说,若干年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将在义乌彻底消失。《纲要》颁布后,“义乌市城乡一体化办公室”挂牌,取代了“小五化办公室”。当然,这绝非简单的“新桃”换“旧符”,而是一种提升,一种开拓,一种战略的超越,是对新农村建设方法和思路的一次革命。

  战略推进:制度建设最为重要

  如何从战略的高度,确保新农村建设能坚持不懈,有序推进,而不至于有所反复?义乌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章立制,通过破除旧体制,确立新体制,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义乌设计了“清除体制壁垒”日程表。在该日程表中,记者看到,义乌即将除旧布新的制度有: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服务制度等等。

  义乌建章立制,不仅面广,触及了几十年来形成的城乡差别的每一个方面,而且力度比一般的地方都要大。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规定,人均耕地不足0.2亩的农民将全部参保,市财政按每人2.12万元的标准,将钱逐年纳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并列入年度财政专项预算。农民个人一次性缴纳4000元,男的到60周岁、女的到55周岁,就能按时领到每月300元养老金。

  又如,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义乌出台了有关规定,提出两条最具实质意义的措施:一是就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市里对乡镇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二是对企业设立“创造就业岗位奖”:凡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100人以上的,市里分别给予1万元以上的不等奖励。这一措施,不仅让义乌农村劳动力得到快速转移,也使农民收入大大提高,据统计,在义乌,从事二、三产业所得,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 。

  新农村建设,保证投入是关键。义乌通过改革,构筑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地方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保证了对“三农”的投入。2004年,义乌实际投入“三农”的资金达12.5亿元,2005年增加到16.8亿元。这些资金投向农业、水利、交通等9个方面。据了解,在义乌,对农村的投入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城市。

  记者:蒋文龙柯丽生

  刊于2006年7月12日《农民日报》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