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牧声教授
陈牧声创作的作品《愚公移山》
在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作曲家论坛上作主题发言
在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讲学
在新疆采风
音乐会现场
前奏创世
当传统典故遇到交响乐,会产生怎样神奇的碰撞?又会发生怎样美妙的融合?4月27日晚,一场中华创世神话原创作品音乐会拉开了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序幕。金碧辉煌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座无虚席,上千人聚集于此,只为享受一场听觉的盛宴。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南山有桑,北山有杨。”在若隐若现的钢琴与管弦乐烘托下,女声合唱空灵悠扬,呈现出“人杰地灵、山水共鸣”,天地万物和谐之景象。这是本场演出第四个节目《愚公移山》的第一乐章《灵》。
“嘿吼、嘿吼……”曲风突变,音流急转,在管弦乐队强有力的配合下,男声合唱吆喝出雄壮的劳动号子,他们面对困境,迸发出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的生命伟力。这是第二乐章《山》。
两个乐章音乐对比鲜明,内容交相辉映,这种人性的力量引起全场观众共鸣。曲毕,叫好声四起、掌声不断。
这部作品的作曲者正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牧声,被欧洲媒体誉为“新一代最受瞩目的中国作曲家之一”。他,也是地地道道的义乌人。
第一乐章启蒙
与许多音乐大咖不同,陈牧声并非出生于音乐世家。普通的家庭生活不但没有影响他成长为优秀的艺术家,反而奠定了他人生的底色,铸就塑造了他自然的本性,让他不受缚于教科书与理论,而是对生命有更直观的感知和体会。
1971年,原名陈飙的陈牧声出生于义乌吴店寺口陈村,后随部队转业的父亲在浙北的一个煤矿区长大。从小,陈牧声就显示出音乐方面的极高天赋。他喜欢唱歌,在学校里是合唱团的领唱;他爱好各种乐器,至今对父亲送给他的第一样乐器———口琴心怀感恩。虽然在音乐方面父母没有给陈牧声直接的教导,但父母的言传身教却让其终生受益。“用现在的话说,我爸妈对我是‘散养’的,他们给我足够的自由空间,任我按照自己的人生追求快乐成长。”尽管在义乌时间不长,但陈牧声与义乌传统戏曲还是颇有渊源的。每次逢年过节回老家,他都会四处跑台子,观看婺剧表演,从开始到结束,一刻也不落。
漫漫人生路,总有几个关键转折期,点燃它,奋然前行,照亮前程。杭州师范学校的求学过程,正是陈牧声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认为,进入杭州之前,只能说自己是有音乐潜质,但还是很懵懂。到杭师后才是真正的启蒙,开始进行创作。可以说,在这里,他真正确定了把音乐作为未来人生之路的大方向。
“陈牧声在学校的时候是出了名的乐痴,一天到晚抱着吉他自弹自唱、沉醉其中。”谈起中师时候的故事,音乐老师王家祥记忆犹新。这次,他还特地从杭州赶来参加爱徒的音乐会。当时,由于没有高考压力,杭师学习时间相对自由,陈牧声在学校里系统学习钢琴、二胡等乐器。同时,学校还教授美术、体育等课程,与音乐统称为小三门,这一类学习对陈牧声未来创作之路有着深远的影响。除王老师外,另一名音乐老师张先庆也时常辅导提点他。
《神秘巨星》里有一句台词说,有天赋的孩子就像汽水里的气泡,不用别人做什么,就会不停往上冒。陈牧声就是这样的孩子。他的耳边时常会萦绕一些旋律,脑子无意识地出现一些曲调。他把这些记录下来,惊奇地发现,拼凑起来居然成了动听的调子。也就从那一刻开始,他坚定了要成为作曲家的梦想。
第二乐章发光
像绝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杭师毕业后的陈牧声当了一名小学音乐老师。可他知道,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于是,他辞职了。在南京短暂学习后,1993年,陈牧声考入上海音乐学院。
刚入学时的陈牧声并不出众,22岁的年龄已是大龄学生,他的起步比别人晚许多。后发而至,陈牧声疯狂地开始吸取养分,因为他深知,大学是作曲者研究作品、学习技术的黄金时期,除了吃饭、睡觉,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功课上,一天至少12个小时以上。陈牧声说,大学时特别要感谢赵晓生老师。原来,陈牧声最初学的是流行音乐作曲方向,虽然流行音乐作曲家作品高产、易被人知晓,但与陈牧声内心庞大音乐世界是有距离的。在赵老师帮助下,陈牧声最终选择传统作曲学习方向。“交响乐是一部弘大的史诗,每一样乐器都有自己的篇章,作曲家就是音乐的‘组织者’,虽然创作的过程如从事科研般艰辛,但曲子完成后,数百人一起为作品服务,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听自己作品也会热泪盈眶。”
勤奋刻苦再加上天资才华,毕业时,陈牧声已经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了。从小城市到省会,再到上海,他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这时候,他需要一个更宽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0年1月,他前往交响乐故乡———欧洲学习。瑞士四年,法国一年,陈牧声国外求学之路非常顺利。2002年1月,其作品专场音乐会《禅(组曲)》在瑞士伯尔尼国家电台音乐厅成功举办。2002年,《第一弦乐四重奏(韵)》获意大利康斯坦丁科学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第五届国际作曲比赛“最高荣誉奖”。2004年,《梦之边缘II》荣获法国第五届迪蒂耶国际作曲比赛第一大奖及“听众评选奖”。2005年,应法国国立福雷音乐学院邀请,出任国际巴松管作品比赛评委会委员。2005—2006年,出任巴黎国际艺术城“驻城作曲家”。
这段经历让陈牧声受益匪浅。当时国外艺术氛围是国内无法比拟的,尤其是欧洲国家对青年作曲人才的重视和培养,陈牧声进步飞速,很快引起欧洲乐坛的关注。
第三乐章振声
已在海外稳定发展的陈牧声2007年选择回国。“在国外我只作为作曲家个人,在中国我可以参与到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他把自己名字改为陈牧声,寓意牧童放声,表达其音乐理想。回来后,他思如泉涌,作品一部接着一部,加上近些年国家对交响乐创作越来越重视,陈牧声的许多作品在国内外舞台上发光发亮。
2007年的《牡丹园之梦》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传统文化中寻求滋养,传统地理文脉中吸纳养分,而“传统的根脉”始终是作曲家创作灵感的源泉,陈牧声一直钟爱文学作品《牡丹亭》,昆曲又是著名南方曲种之一,他把昆曲与交响乐完美“嫁接”,传达了现代与传统之间“相对两茫茫”的一种情境。这部作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欧洲广播联盟重点推介的中国作品,由英国BBC三台录制,在英国、德国、匈牙利等十多个国家的主流电台给予专题介绍。
怀念恩师,感悟人生,创作了《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又称《纪念》。在创作这部作品时,陈牧声得知导师古迪拜尔(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去世的消息,勾起对昔日恩师的思念和对旧日时光的感慨,但其更认为这部作品是对自己四十年人生的回顾和感悟,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全曲呈现出不同色彩的音乐想象和生命感受———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有“随音乐跌宕起伏的彷徨”和“对现代化中一去不复返的美好事物的追思”。
采风半年时间,运用云南民歌素材,创作钢琴协奏曲《云南随想》。尤其是为了作品创作,到多地探寻传统声音。这部作品荣获比利时伊丽莎白音乐比赛作曲奖前5强。
作品《梦之变奏II》荣获希腊第13届米特罗普洛斯第一名。陈牧声成为问鼎此顶级国际赛事作曲金奖的首位亚洲作曲家。
在世界交响乐舞台上,陈牧声一次次让中国传统声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每件作品都如同他的孩子,他说,音乐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他希望他的音乐也能够流传下去。
可在妻子张忆周眼中,丈夫的交响乐更像是自己笔下一幅幅精美的油画。张忆周是一位知名油画家,她觉得,就像好的绘画要有音乐感、好的音乐也要有画面感,音乐响起,仿佛一张张美图从眼前飘过,丈夫的作品来源于内心,特别能打动人。同为艺术家,张忆周对丈夫更多的是理解与包容。“别看一部作品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前后花费的时间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作曲家前期以构思为主,后期灵感乍现,晚上通宵达旦是常事,非常辛苦。”虽然不懂五线谱,但张忆周常常是丈夫第一个听众,有些小细节陈牧声也会问爱妻的意见。
第四乐章授业
很多人认为,作曲家搞教育就是浪费时间,很少有作曲家愿意躬耕教坛。但陈牧声是个例外,因为他觉得,传道授业解惑,把自己所学教育给下一代,才是对一路来帮助自己的恩师的最好回报。
回到母校后,陈牧声就一直在一线教研。如今,他已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和声教研室主任,不仅要给管弦系本科学生上《作曲理论—和声》,还要对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开展一对一教学。
“教育孩子是重新发现人性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是他们的心灵导师。”陈牧声认为,当今作曲系成才率很低,主要是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内心容易被压制、僵化,缺少创作力。搞作曲创作的,往往两个音下去,就能判断出作曲者内心情感。如果内心深处不自由的话,情感一定是封闭的。陈牧声常常告诉学生,语言尽头,音乐响起。音乐创作不过是一种手段,是和人、和自然、和世界的对话,这种心灵对话对作曲家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为了让更多可塑之才能成为未来作曲界的顶梁柱,陈牧声对学生一直严谨要求着。才考上上音作曲硕士的学生滕杰,仅跟随陈牧声上了几节课就深深被折服。他说,虽然陈老师是知名作曲家,但非常平易近人。他把学生当作朋友一般,尊重每个学生创作的音乐风格,引导大家音乐审美和作曲理念。陈老师教学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洞察力强,能及时发现学生优缺点,善于因材施教、深入浅出,且常用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给本科生讲“奏鸣曲”时,他就把“奏鸣曲”组成的三个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比作人生三个阶段,即人的出生(幼少年)、外出发展(中青年)、落叶归根(老年),把复杂的曲调和机械的音乐结构用人的一生来再现,更加的浅显易懂,并在基础上又赋予了新的人生哲理。除此之外,陈牧声对学生要求很严格。“要把音乐作为自己一生的信仰,哪怕你暂时没有灵感创作,也不能放弃作曲学习,一定要态度端正。”这句话时刻鞭笞着滕杰。
陈牧声在学生中口碑很好,也培养了不少优秀学生。“看到学生在进步,变得越来越热爱生活、热爱创作,我就会觉得教育是有意义的。”学生盛萌交响乐作品《星空下的原野》2017年入选第四届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终评音乐会,最终获得第六名;学生罗尚弦古琴作品《云阙》获第八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室内乐作品比赛佳作奖;学生蒋骁然两部作曲作品都荣获了第三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音乐类作品)一等奖,等等。
尾声归巢
尽管离乡多年,但陈牧声血脉里依然流淌着深深的家乡情怀,那是最本能的思乡情、故土感。
“这些年,义乌经济腾飞起舞,‘一带一路’从这里起航。作为一名义乌人,我感到万分荣耀。发展经济强市离不开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创造力,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正是这座城市持久和谐发展的基石。希望义乌有朝一日也能有一部具有本土特色的交响乐作品。”
陈牧声认为,义乌传统曲艺中的花鼓、道情等表演形式都可以与西方乐器融合,通过交响乐丰富的音色变化,将义乌精神、商贸文化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也愿意通过音乐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为义乌文化鼓与呼,让“义乌好声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