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乌伤名人苑|信仰的味道———周晔做客商城大讲堂主讲实录

发布时间: 2018-03-28 09:41:24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商报记者 应悦 通讯员 吴杰

  周晔,男,哲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党史学会理事,美国亚联董访问学者。先后荣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志愿服务优秀组织者、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编著有《大学文化育人之道》等多部出版物。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在《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媒体发表文章数十篇,多篇咨询报告被上海市委办公厅等录用,被上海市授予“阳光学者”称号。

   中国义乌网3月28日讯(商报记者 应悦 通讯员 吴杰)“义乌名人堂”系列讲座以商城大讲堂为平台,以“忆先贤、颂先贤、学先贤”为主题,每月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对义乌名人光辉事迹进行权威阐释,系统解读义乌历史名人的优秀品格和崇高精神,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义乌名人文化,弘扬义乌精神,不断丰富商城大讲堂内涵,增强义乌广大干部群众文化自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3月24日,首期“义乌名人堂”系列讲座邀请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党史学会理事周晔,就“信仰的味道”为主题开坛论道。

  各位义乌的乡亲父老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受商城大讲堂邀请,从上海来到义乌,和大家分享,我和复旦大学霍四通教授等同志对于望道精神,特别是望老的历史地位、重要贡献,以及精神品质方面的一些粗浅理解。

  1 “信仰的味道是甜的”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如何带领全国民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答案之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总书记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论述,叫做:“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所以,信仰的概念是治国理政、举旗定向、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的关键词之一。

  总书记最早介绍“信仰的味道”,是2012年11月27日,也就是他在谈复兴之路的两天前。《人民日报》第四版刊发了陈俊宏同志写的《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重要论述》。这篇文章引述了总书记在谈到坚定理想信念时,讲过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时候,向政治局常委们讲述了“真理的味道如此甜”这样的故事。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一周,习总书记来到一大会址、南湖纪念馆。正是在这次“初心之旅”,总书记在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展品前驻足良久。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的同志说:“非常珍贵,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要保存好,利用好。”

  我们说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非常核心的一条,就是中国的道路自信。陈望道翻译出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等,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2陈望道的卓越贡献

  历尽劫波齐聚上海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绝对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当时,他做的翻译工作是不带任何一种功利、不带任何一种目的、不带任何一种条件,是无条件地来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他承担《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唯一的目的、唯一的动力、唯一驱使他做这件事情的,就是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而望老恰恰是在当时社会的磨难当中、风雨当中、风波当中选择这条信仰之路。

  1919年,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在国内兴起以后,陈望道毅然从日本回国,应聘到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中文教员。他与其他几位中文教员一起,配合新派校长经亨颐,以学校为据点,积极响应正在蓬勃发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当时陈望道在国文教学领域进行大胆的改革,拟定全新的教学大纲,提倡白话文,主张新式的标点,还引入《新青年》上发表的先进文章,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教材,用它来论证思想性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何等重要这一问题。他支持进步学生,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进步刊物,在校内设立报刊贩卖部,出售全国著名进步报刊,诸如《新青年》、《每周评论》、《解放与改造》、《星期评论》、《教育潮》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其他学校的教员一起支持学生创办了《浙江新潮》。在一师的影响下,杭州其他各校的新文化运动也迅猛地开展起来。

  然而,一师的改革却遭到浙江封建顽固势力的疯狂抵制。进步学生施存统在《浙江新潮》第二期上发表题为《非孝》的文章,在浙江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反动当局视为洪水猛兽,倾巢而出,他们由省教育厅出面,以所谓“非孝”、“废孔”,甚至加上“共产、共妻”等罪名,查封《浙江新潮》,并命令军警包围校园、解散学校,还要把学生押回原籍。特别是对当时支持学校开展这个新文化运动的陈望道,指名道姓他是“四大金刚”之一,责令要对他撤职查办。由于当时浙江教育文化界新旧力量对比悬殊,经亨颐和陈望道等教员被迫离开学校。

  “一师风潮”轰动全国,陈望道因为在这次风潮中和他的同学们并肩战斗,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也因此进入陈独秀、邵力子、沈玄庐等人的视野。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并不是单兵作战。我们党之所以有现在非常光荣的历史,之所以像总书记说办成了很多办不了的事,走过了前人都没有走过的路,很重要的一条是共产党的早期领导,有强大的朋友圈。

  望老有两位学生,一位就是俞秀松,他是杭州“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1920年5月他与陈独秀一起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参与发起了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也是最早的党员之一,并且参与发起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就是我们共青团,他担任第一书记。也就是说,我们第一任的共青团的团中央书记,就是陈望道的学生俞秀松,也是他的战友。

  第二位就是发表《非孝》的进步学生施存统。他回国以后,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团中央书记,同时还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最重要的是他担任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政治部主任。

  可以说,陈望道不仅自己成为“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一师风潮”的斗士和先行者,成为与旧思想、旧文化斗争的旗手,他培养的学生在整个中国近代革命当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1920年是个非常特殊的时间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波澜起伏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党许多优秀的早期领导人,都是在1920年四五月份,从不同的地方来到了上海。

  比如说,陈望道是1920年四五月间来到上海。同时陈独秀在北京受到当局的驱赶,他在北京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开展的活动,被当局查封。所办的《新青年》杂志以及和李大钊一起开展的社会动员运动,都被当局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后,被北洋军阀关押了好几个月,释放之后,也被严密的监视,只好选择逃离北京来到上海。

  翻译宣言不谋而合

  不久,由沈玄庐和戴季陶两个人共同主办的《星期评论》邀请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还寄来了《共产党宣言》的日文版。

  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戴季陶,非常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戴季陶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想亲自动手,从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去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版。包括孙中山本人,也看到了布尔什维克主义当中,有可以借鉴的成分,因此他对戴季陶等人表示:“我的主义可以包含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在“五四运动”当中,像孙中山、戴季陶等人,确实也有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愿望。

  而在陈望道看来,《星期评论》这份杂志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攻击旧文化和提倡新文化的一个工具。1956年陈望道在回忆《星期评论》这本杂志的时候表示,《星期评论》是受“五四运动”影响办起来的,与《民国日报》没有什么关系。五四时期有360多种刊物,而《星期评论》是比较好的,是有唯物观点的。正因为认同这本杂志,所以,陈望道接受了《星期评论》的邀约。

  与此同时,通过邵力子的引荐,陈独秀也向陈望道发出邀请,请他翻译《共产党宣言》,并寄来了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来的英文版。陈独秀到达上海之后,就非常早地意识到,要让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尽快的翻译出来,让全社会有思想、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能够追求真理。他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1920年初,他就委托恽代英翻译了考茨基的《阶级斗争》。所以陈独秀把英文版给陈望道去翻译《共产党宣言》,也不是他偶然的突发奇想。

  正是《星期评论》杂志社、陈独秀、陈望道之间的不谋而合,奠定了共产党成立道路上重要的一笔。

  出版传播石破天惊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版问世了,由“又新”印刷所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那时出版印刷都很仓促,8月版《共产党宣言》的书名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因封面是红色头像,所以被称为“红头版《共产党宣言》”。首版只印了1000册,陈望道全送给有志青年。初版《共产党宣言》目前国内仅存11本,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里都有珍藏。1920年9月,又再版重印了1000册,同时把书名改正过来,换成了马克思的蓝色头像,被称为“蓝头版《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出版后供不应求,成为炙手可热的读物。到了北伐战争的时候,更是随军散发。还有读者纷纷来函询问何处有卖,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由沈玄庐出面,在《民国日报》刊登《答人问〈共产党宣言〉的发行》,告知“法大马路大自鸣钟对面《新青年》社”。至1926年5月,社会主义研究社印行的《共产党宣言》多至17版,更有难以计数的“盗版”,成为名副其实在国内影响最大的共产主义学说经典著作。

  《共产党宣言》的出版,使得至今为止,还被广泛传颂和坚守的一些核心的理念,核心的名词,深入人心,起到了不可磨灭,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说“共产党”一词,在《共产党宣言》首译本问世之前,有人把“共产党”称为“过激派”,显然这是一个带有中性甚至有一些贬义的词汇。比如陈独秀在1919年2月9日发表的《公理何在》这篇文章当中写道:“过激派的行为,纵使有不适的地方,但是结果把它们破坏俄国两大专治的功劳一笔抹煞,又试问公理何在?”等等。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之后,“过激派”的使用频率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共产党”。从此以后,“共产党”这样一个光荣、伟大、正确的名词深入人心,真正的、牢牢的被中国人接受,并站稳了脚跟。

  陈望道对翻译工作相当严谨仔细。为使译文准确符合原意,时时刻刻聚精会神斟词酌句,一丝不苟。《共产党宣言》原版是德文,而当时陈望道手中持有日本《社会主义研究》杂志1906创刊号刊载的幸德秋水、堺利彦合译的《共产党宣言》,这个日文本是转译自塞缪尔·穆尔(Samuel Moore)的英译本而非德文原本。在翻译过程中,陈望道发现日文翻译中有一些错误,最典型的例子是,在英文版中有这样一句话:“tobepublishedinthe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FlemishandDanishlanguages.” (Samuel Moore译《共产党宣言》),日文版翻译成:“英,仏,独,伊,Flemish,和蘭の諸語を以て茲に公けにす。”(幸徳/堺訳1906),其中日文本中将Danish误译为“和蘭”,而陈望道译为“丹麦”。如果没有参照英文本,不可能会发现并纠正这个错误。

  《共产党宣言》中的Bourgeois和Pro-letarians两个词,1906年日文本译作“绅士、平民”,陈望道斟酌之后译为“有产者、无产者”,这种译法完全符合《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主旨:“社会全体现已渐次分裂成为对垒的两大营寨,互相敌视的两大阶级:这就是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正是陈望道的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使得日文本中的翻译错误之处都一一得到了纠正。

  从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里,随处可见一些开启白话文修辞学风气的精彩语句,如“宗教的热忱,义侠的血性,儿女的深情,早已在利害计较的冰水中淹死了。”“凝结的散作烟云,神圣的堕入秽亵。”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其文学性在某些地方胜过底本(日文本和英文本),表现出了显著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陈望道是带着对马克思主义深刻的理解和信仰去翻译的。因此,翻译后的用词非常生动并且准确。而《共产党宣言》中文版中包含着的正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以后,陈独秀发函至北京、武汉、长沙、广州和济南等地,要求他们也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或支部,同时寄去了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大家都是先从学习《共产党宣言》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的。

  1920年夏天,青年毛泽东从湖南来到上海,他到陈独秀住处拜访时,正好看到了正在校对的陈译《共产党宣言》的译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接受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十多年后,在延安的窑洞前,毛泽东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坦露自己思想成长历程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第一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刘少奇在回忆那段历史时也讲过,当时他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我准不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

  周恩来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读到《共产党宣言》的,在1949年召开的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上,他当着代表们的面,对陈望道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

  邓小平也说过:“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前者是陈望道翻译的。

  所以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真的是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一代人,影响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思想宝库。

  3陈望道的重要地位

  1920年8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基础上,又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就在老渔阳里2号,今天上海南昌路100弄2号。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俞秀松,包括李达、邵力子等,很多都是一大的代表,参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创立。

  1920年9月以后,《新青年》杂志从北京到了上海老渔阳里。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负责接手,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传播的刊物。与此同时,陈望道将《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劳动界》联合《新青年》一起,组成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思想矩阵,不断发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说,陈望道为此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20年8月,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之后,还创办了一个青年学校和平民女校。作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负责人之一,陈望道以青年学校为根据地,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到平民女校去上课。

  1921年11月,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成立,陈望道被推选为首任书记。1923年,他被派到当时的上海大学,负责上海大学的工作,还担任过上海大学的中文系系主任。当时的上海大学就像党校一样,培养了一大批党的早期领导人和知识分子。

  4陈望道的精神品质

  最后,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初步梳理了一下我心目当中的望道精神:

  第一,望道精神是一种强国强种、民族复兴的爱国情操。

  陈望道曾自述道:“我是在农村读国文,绣湖学数学,金华攻理化,之江习外语,到了日本,则几乎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无不涉猎。”陈望道从小就有紧迫感,坚信学好知识文化,能够用实业来救国。他无时无刻不被兴实业、重科学、希望国家富强的思想驱使着。后来他到了日本,又经历过弃法从文,觉得中国连文化的最基本的符号中文新闻学,都没有人来倡导。所以他在日本留学的晚期,把注意力转到了新文化运动。

  陈望道因“一师风潮”影响而受到了极其深刻的教育,因而更增强了他对旧制度斗争的信心。这件事使他懂得,他在一师的改革,“实际上只是宣传文学革命,至于社会改革问题,只是涉及一些而已”。仅因为这一点,反动当局就视为洪水猛兽,甚至大动干戈,可见“所谓除旧布新,并不是不推自倒、不招自来的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件事还使他进一步看到,对待任何事情,不能简单从新旧来判别是非,“单讲‘新’是不够的,应该学习从制度上去看问题”。不进行制度的根本改革,一切改良实施都是劳而无益的。因此,必须“对于新旧逐渐有所区别和选择”,必须“有一个更高的判别准绳,这更高的辨别的准绳,便是马克思主义”。所以陈望道把他毕生的追求,归结为宣扬真理,改革社会。

  第二,望道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始终不渝的理想信念。

  从接受翻译《共产党宣言》任务的那一刻起,陈望道一生都没有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73年9月,他在接受中国新闻社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活着一天,我就要为党工作一天。”党在他内心的地位是绝对的神圣、绝对的依从、绝对的信仰。所以,只要他活着,他就要为党工作。

  第三,望道精神是一种贴近群众、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路线。

  陈望道一生都把人民的解放与幸福作为全部思想的主题,特别表现为他最早关心和研究妇女问题,自五四运动刚刚崛起时就提出妇女解放、男女平权、妇女参政、婚姻自由等进步主张,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和倡导者。陈望道对妇女经济独立问题的剖析深入到劳动权的层面,指出妇女要解放就应该有绝对的自由劳动权,做到真正的经济独立,还提出对这一独立的具体要求,如“取得家庭里男子一样的教养期间”;在倡导母性自决时,强调“由女性自己的一直决定生育几个孩子的事情”……这些鞭辟入里的洞见归根结底源自他对百姓疾苦、人民苦难的情怀。

  第四,望道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险、敢于担当的使命意识。

  1920年的早春,山区的气候还相当寒冷。陈望道所居的老屋经年失修,破陋不堪,尤其到了晚上,常常使他冻得手足发麻。但他只是凭借柴屋里的一块铺板,两条长凳,一盏油灯的简单用具,以及老母亲给他送来的每日三餐菜饭,夜以继日,孜孜不倦。

  恩格斯曾经说过,翻译宣言是异常困难的。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没有任何译本可供参考,此前国内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文字也不多,缺乏参考资料和工具书,在翻译中不知攻克了多少难关,硬是“费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功夫,才把彼底全文译了出来”。可见他真的是不畏艰险,敢于担当。

  第五,望道精神是一种脚踏实地、孜孜不倦的实干精神。

  陈望道从1929年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提出:“今欲图发展我国新闻事业,必培专门人才,而我国地方报纸,尤属不堪,现本系与报馆当局切实合作借收实效。”发起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实践的基地,叫“复旦新闻馆”,提出新闻教育要跟当地的报馆切实合作。1943年,陈望道主持新闻系工作提出“好学力行”的训勉。1945年,陈望道亲自募捐建成“新闻馆”,以身作则践行“学行并重”。一方面要学习,一方面要行动,光说不练不行,这种精神也是我们义乌精神非常重要的源头。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大建设、大发展,义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非常难,但是义乌人一边抓理念、抓规划,一边抓落实、抓实践,这是异曲同工的实干精神。

  第六,望道精神是一种与时俱进、勇于求新的创新品质。

  这种创新品质不仅仅体现在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的修辞当中,用了大量创新的句法、名词、标点符号等;也体现在他在新闻教育方面,举全国风气之先,号召新闻教育,要与实业相结合。包括此后,他在修辞学、标点符号、译名学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第一。据不完全统计,陈望道一生提出了48个“第一”。

  综上所述,就是我所理解的望道精神。

  今天,利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总结归纳提炼我所研究和理解的望道精神,希望望道精神资源,能够转化成我们义乌广大干部群众建设义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动力。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