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成功样板
十八大即将召开,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节点。而义乌的10年发展之路正是中国深化国际贸易改革的缩影。
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其商品品种、类型之多,规模、数量之大,令人目不暇接。在义乌,有4000多个种类的170多万种商品,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商。记者到义乌采访时,随处可见外商在人群中穿梭。商铺的广告牌上不仅有中文,还有英文、阿拉伯文、俄语和韩语等。
从闻名全国的小商品市场,到“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但义乌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10年前:外国人没有外贸权
义乌市委报道组组长虞伟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10年前,外国人在义乌还无法取得外贸权。要想把义乌的小商品卖到自己国家去,只能委托一些有资质的中国公司,假借中国人的身份来运作。而借用别人的身份,一旦发生贸易摩擦,外商的经济风险将大大增加。
清早在义乌绣湖公园打太极拳的巴基斯坦贸易商马斯汤(音译)在上世纪90年代就来到义乌,并在义乌买了房,现在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证实了上述说法,并且直言:“那时,我每月要发10多个集装箱的小商品到巴基斯坦,通常需要把60%的利润分给所委托的中国公司。这令人很苦恼。”
义乌市工商局相关人士也承认,义乌的17多万户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的比例超过了80%。到义乌国际商贸城采购小商品的外商多来自第三世界国家,主要从事小额商品的采购活动,外资企业要在义乌取得合法经营身份,门槛很高,手续很繁琐,很多外商望而却步。
义乌市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义乌每年要接待来自212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常驻这里的客商超过13000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遇到了与马斯汤一样的烦恼。
去年:义乌获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市场外向度超过了65%。越来越多的外商到义乌经商创业,但他们没有经营主体资格。
2010年3月,《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因为准入门槛低、办理便捷,又可以合法享有采购权,常驻义乌外商对此十分关注。新政实施5天后,浙江省首家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即在义乌登记成立。
“但在执行过程中,依然面临着配套政策尚不完善的问题。”知情人士透露。
去年,义乌获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义乌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义乌开始探索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以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今年,义乌投资300亿元助推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近日,商务部又明确规定,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在通过备案登记后,可以合法获得外贸权,并将办理备案登记的权限下放给义乌,义乌的涉外经济主体从此才真正实现了从量到质的提升。
截至2012年2月17日,义乌市已登记外商投资合伙企业502家,合计认缴出资额523.43万美元,其中,外方认缴478.63万美元,投资来源国(地区)多达33个。义乌外资合伙企业数继续以占全国该类企业总数的七成、浙江省九成而领跑全国。
今年:市场采购贸易新政初见成效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如义乌市委书记黄志平所言,义乌是一个建在市场上的城市,是通过市场采购造就对外贸易全球最大市场。
至于市场采购贸易新政的具体内容,义乌市改革办副主任王烈刚介绍说,工商部门颁发专门用于从事市场采购贸易的营业执照,只要是经营户从事义乌各类市场及专业街商品的出口,2人以上便可申请注册,注册资金只需3万元。这意味着两个个体户就能成立一家“市场采购外贸公司”,甚至与老外合办也行。几乎“无门槛”贸易新政,使义乌市场再次掀起了一场“外贸旋风”,以前需要通过外贸公司代理的经营户纷纷成为外贸主体,积极性大增。
市场采购贸易新政实施1年多以来,已经初见成效。记者从义乌海关获悉,受益于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9月份,义乌实现外贸出口15.2亿美元,同比增长3.2倍,月度出口值创历史新高。
据记者了解,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重点是建立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内容,目标是到2020年,使义乌成为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国际商贸名城。
在黄志平看来,市场采购的最终目的是做到贸易便利化、管理规范化和市场现代化有机统一。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能走多远,义乌外贸就能走多远。
2012年11月1日《中国贸易报》刊发
记者:陶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