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义乌:小商品经济无处不在充满国际特色
一些人经常说,虽然同属于浙商,但是义乌人和温州人站在一起,从外表看上去义乌人要显得“土”很多。
的确,“低调”、“朴实”来形容义乌人应该比较合适,近日记者到义乌参观采访,对这点深有体会。走在市中心等一些地方,单从城市建筑上来看,义乌跟其他地方比起来,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每个画面都在提醒你这是一个——“小商品之都”,是一座具有国际特色的小城市。
小商品经济无处不在
除了标志性的国际商贸城以外,遍布大街小巷的商铺,数不清的宾馆,让人眼花缭乱的诸多广告牌,小商品经济的氛围可谓“无处不在”。即使在长途汽车站附近几幢居民楼的角落里,也张贴着各种招牌。
当然,虽然为“小商品之都”,义乌也孕育出了浪莎、梦娜、新光饰品等一些知名企业,义乌人也喜欢把这几个企业的名字挂在嘴边上。
义乌市中心一带显得有些老旧,似乎不能与此处的经济实力匹敌,不过城郊一些近年旧村改造过的居民楼却整齐划一,一般以六层为主,据说有的一户人家就拥有一幢楼。仔细想想,义乌人出租房子的收入应该相当可观。
到这个地方,就肯定要见识一下声名显赫的国际商贸城。同行的一位同事是第一次来,虽然早就听说过其规模,真正见到时,这位同事还是忍不住惊叹“真的很大,真大”。
我们参观的国际商贸城一区、二区里,来往的采购商仍然不少,37 、38度的天气并没有阻挡采购商的热情,虽然有一些商户坦言目前的生意不好做。
一些商户与外国采购商交谈时,可能只会说几句简单的外语,但是双方拿计算器比划着,并不影响交易。
“小商品海洋”来形容这里确实当之无愧。光是饰品配件区,就足以让人眩晕,采购商们通常也是几万、几十万个下订单。
都说义乌商户的嗅觉特别灵敏,这一点也被我们见证了。伦敦奥运会临近,奥运相关的商品大热,记者接触的人也津津乐道此事。各种喇叭、小旗子等比较火爆,尤其是一些与英国国旗“米字旗”相关的小饰品也受到了青睐,这些摊位中与奥运相关的商品时不时出现在眼前。
新开业的国际商贸城五区一楼是进口商品馆,德国的啤酒、西班牙的红酒、非洲的木雕、越南的干果、日韩的生活用品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因为开业时间还不太长,顾客不太多,宽敞整体的设计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国际商贸城的宣传册上这样写着:进口商品馆使义乌完成了从“买全国、卖全国”到“买全球、卖全球”的蜕变。这里目前也是重点培育的市场。
设在进口商品馆的还有非洲商品展销中心,规划面积5000平方米,为非洲国家开辟了贸易窗口,增加非洲对华出口,这是2009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中提出的新举措。商贸城一位管理人员笑说“这里承担着国家任务”。
“新义乌人”应运而生
有几个数字是广为人知的,那就是现在大概有1.5万名外国客商常驻义乌,3000家境外企业在这里设立了代表处。再加上一些往来客商,在义乌大街上偶遇几个外国人,实属平常。
据了解,印度已经成为义乌最大的商品出口目的国,同时据义乌涉外服务中心的统计,在常驻的外国人中,也以印度人最多,其次为韩国人。
听说韩国客商有时还在当地举办运动会,可见数量之多。不过一些当地人向我们介绍说,因为中东和非洲人在外貌上比较明显,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来自以上国家和地区的人较多。
夜幕降临之后,靠近市中心的异国风情街附近,一些阿拉伯餐厅开始热闹起来,烧烤的香味开始在空中弥漫。此外,基督教堂、清真寺义乌也一应俱全。
7月13日周五这天,我们遭遇了“打车难”,大约经过了半小时才等来一辆。这位出租车司机说,每逢星期五特不好打车,因为这天穆斯林到清真寺做礼拜。外国人都能影响出租车的情况,人员应该不在少数。
因为来往的人多,打车在义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早晚高峰时间,有时候不得不坐“黑车”。在城郊一带,也有一些三轮车和摩托车招揽顾客。
曾有报道说,义乌街头的豪车可能比出租车还多,例如某品牌豪车一年就在义乌销售2000来辆。不过走在大街上,对这一幕却没有明显的印象,传说中的豪车没有被我们撞上太多。
虽然这里只是个县级市,但是来此居住、经商的外地人和当地人数量已经相当,这部分人也有了一个称号——“新义乌人”。
小商品经济也促进了义乌酒店业的繁荣,各种商务型、经济型酒店随处可见,大部分价位在200元左右。记者入驻的城北路附近的一家普通宾馆里,还可以收看到阿拉伯国家、韩国、欧美等电视频道。
记者没有特意去品尝义乌特色小吃,去过几个普通小饭店,价格跟北京类似饭店相差无几。
早就耳闻义乌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以办事方便著称,其最大特色便是“一站式”。记者12日下午3时到达此处时,正值办公高峰,尤其是二楼的出入境管理局服务窗口,不少外国人在此等候办理相关业务。
该中心集涉外政务服务、涉外生活咨询服务和国际交流于一体,整合了市公安局、人力社保局、商务局等7个部门。三楼还设有一个信息展示交流区,提供涉外培训、商务洽谈、交流展示等服务。
随着贸易往来的频繁,商户与客商之间也难免出现一些纠纷,义乌的法律服务也随着多起来。而且,大约在三四年前,出现了一些精通外语的律师。
近期义乌外商赊账问题引起了关注,虽然此类现象的根本缘于商家之间的竞争,但是一位当地人向我们介绍,这种“小农式”的经商做法,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义乌人的诚信,甚至是“傻”,因为有的商户是在没有任何合同的情况下就把货物先赊给采购商。
2012年7月20日环球网刊发
记者:朱海淼